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用文明之“钥”开启幸福大门




本报记者 张恒 文/图
初冬时节,落叶纷飞,武功县武功镇聂村却给人别样的感觉:村道平整干净、村居幽静雅致……11月18日,记者走进聂村,让人倍感温馨的不只是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更是村子“内外兼修”的文明底色。
近年来,随着乡村治理,聂村开始“梳妆打扮”,道路整洁干净了,乡风越来越好,很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投入到家乡建设中。同时,村上大力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了外增“颜值”,内练“气质”,群众精神风貌显著提升。
1 沟通 省钱省事还省心
“现在很多人到我们村参观学习,羡慕我们这里的村民。”提到村上的变化,聂村村民王小红自豪地说,“我们村有个好支书。”
村民口中的“好支书”是聂村党支部书记崔义锋。“作为‘领路人’,我深知一个村庄想要好好发展,除了着手村庄环境美化、村道改造、改厕工程实施等硬件建设,同时,还要注重提升村民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精神风貌等。”崔义锋说,“自从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村上喜事、丧事都从简办理,全村每家每户统一标准,既省心省时,村民也没了负担。”
有了移风易俗的坚实基础,聂村在婚俗改革上下功夫、出新招,让群众从内心深处理解了高价彩礼属于不正之风。目前,村上婚俗改革工作成效显著。
此外,聂村还将公益性公墓建设工作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抓手。
“任何事情的开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提及往事,崔义锋深感不易。他告诉记者,当时村上一位老人去世,家属想风风光光给老人办丧事。他及时上报镇上,并和镇干部一起到当事人家里做思想工作,劝导老人家属丧事简办,不要铺张,让群众看到了村上红白理事会的态度。
目前,聂村打麻将的人少了,文化活动多了;随礼攀比少了,集体过生日多了。文明新风润泽心田,即便是村民间有啥“小疙瘩”也都到“理事会”说说理,移风易俗助推了村里风气“大文明”,聂村也被评为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2 榜样 爱心传递好家风
在聂村,有一位好媳妇,12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婆婆,如今又精心照料几近失明的公公,深受邻里好评。她叫陈春会,今年37岁,用善良和勤劳撑起了一个家庭。
来到陈春会家里时,她刚把午饭递给坐在门口和邻居闲聊的公公。70多岁的大娘说:“家里能有这样的儿媳妇,真是好福气。”
面对夸赞,陈春会腼腆一笑:“一家人,孝顺老人是应该的。”
因为婆婆身边离不开人,当村里同龄的年轻媳妇都去打工赚钱时,陈春会想到家里需要自己,便安心在家照顾公婆和孩子。2023年,婆婆去世后,村上安排陈春会在家附近的企业里打工。陈春会每天把公公安顿好再出门工作,到点回家给公公做饭。只要天气好,她就会搬来靠背椅子,让公公坐在门口和邻居们聊天。村子有人跟公公打趣:“你摊上个好儿媳,可是享福嘞!”
受陈春会的影响,现在聂村的邻里关系、婆媳关系都相处得很融洽。“陈春会孝敬公婆的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村民也在她的带动下对自己的父母、公婆尽心尽责。她用实际行动引领向善向上的社会民风,为村里孝老爱老树立好榜样。”崔义锋说。
3 示范 引领文明“星”风尚
在聂村文明户耿海成家里,二层小楼巍然挺立,院内干净宽敞。
耿海成今年70岁了,依然在外打工。他身体硬朗,做事利索。“我有3个孩子,儿子最小,去年刚结婚。老伴在家操持着家,我在杨凌打工,趁着手脚能动给自己和老伴攒点养老钱,不给子女添麻烦。孩子们都很孝顺,不让我出去干活,但是咱是农民,一辈子就怕闲着。有个事干,自己心里也舒坦。”耿海成笑着说,“家就是我年过70依然有拼劲的动力,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领了工资回村。家是永远的牵挂,我们村民风好,邻里间都和谐友好。”耿海成积极勤快,让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火。
据了解,聂村通过评选“文明户”,发挥“星”动能,带动乡村文明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同时,通过发挥“星”榜样力量,形成以“星”为荣、创“星”超“星”的良好氛围,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星级文明户’的牌子虽不大,却是一个家庭荣誉的象征,是一个家庭文明程度的反映,我是‘文明户’,就要严格执行村上的各项要求,给村民做表率,这是荣誉也是鼓励。”耿海成说,“现在,村上家家户户都愿意努力成为‘星级文明户’。”
如何才能成为“星级文明户”?崔义锋介绍说,“星级文明户”的“文明”两字,涵盖爱国守法、移风易俗、诚实守信等方面。村民按照评选标准先自我申请,经民主测评打分、公示后登记备案,即可获得不同等级的“星级文明户”。别样追“星”,充分激发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聂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让村民对标先进,让乡风文明有‘镜’可照、有‘尺’可量、有‘杆’可比,不断引领民风乡风向上向善向好,村子里像耿海成一样重视文明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如今的聂村,环境好了,村民的文化素养也提高了,村子更宜居,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古村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