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让“土特产”走出大山
——古村·新貌系列报道之二

     小韩峪村一角。  
 
    香油厂工人正在制作香油。  
 
    史战运采挖白芨。  
 
    冯德全走访村里老人。  
 
    小韩峪村举办重阳节活动。(资料图)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立冬后,天气渐凉,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小韩峪村仍然充满生机。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制作柿饼,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一串串“红灯笼”,煞是喜人。  
  10月30日下午,杨彦全乘车从商州区前往小韩峪村。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车窗外,一边是绵绵群山,一边是溪水潺潺。  
  半小时后,大石头上醒目的“小韩峪村”四个字映入眼帘。只见柏油路平坦整洁,家家都是小洋楼,村口就有两家工厂……“变了,变了!不一样了。”杨彦全感叹道。  
  1 寻机 产业“进村”有盼头  
  杨彦全是省委党校一级调研员。2014年,他曾到小韩峪村驻村,相隔十年,又回到这里,成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驻小韩峪村工作队的一员。  
  “老王,又见面啦。一直听老冯说小韩峪村变了,今天到了一看,果不其然。”见到老朋友——小韩峪村党支部书记王鹃红,杨彦全激动地说。  
  杨彦全口中的老冯,是他的同事冯德全,村里的驻村工作队队长。2021年5月,冯德全拿着早已谋划好的“小韩峪村五年发展规划”申请驻村,同年6月3日,他到小韩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  
  小韩峪村地处秦岭腹地,是一个山高坡陡、地少难耕的山村。“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要进村。”确定方向后,老冯想方设法为小韩峪村谋出路,马不停蹄给村里谈项目、拉投资。  
  2021年底,小韩峪村有了第一家企业——小韩峪香油加工厂。紧接着,粉条厂于2022年2月建成投产,村里的土豆、芝麻价格翻番。村集体壮大了,村民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  
  65岁的村民史兴运种了几十年地,从没想过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粉条厂刚建好,我就来上班了。工作轻松,离家又近,方便得很。”说起这份工作,史兴运喜上眉梢。  
  除了史兴运,尝到家门口就业甜头的还有很多村民。随着企业在村里相继安家,小韩峪村近50位村民找到了工作,日子过得充实稳当。  
  为帮助香油销售得更好,驻村工作队拍摄香油制作工艺相关视频,进行网络宣传推广。淘洗、炒籽、磨浆、摇油……全透明的生产车间里,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们有序忙碌着,冯德全出镜讲解,其他队员幕后拍摄、剪辑。白天拍视频,晚上直播讲解“自家产品”,工作队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现在,小韩峪村集体经济每年能从企业盈利中获得收益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香油加工厂年产量50万公斤,带动农户种植芝麻增收,目前已建成15亩芝麻试种基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香油厂、粉条厂两家企业的年底分红有12万元,同时带动村民就业,群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王鹃红说。  
  2 塑形 晒出乡村“新颜值”  
  小韩峪村的家底厚了,“颜值”也逐渐在提升,村里的高兴事一件接着一件。  
  “以前交通不方便,除了主村道这条水泥路,其他通组路都是土路。有很多村民都住在半山上,我们当时走访得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回忆起第一次到小韩峪村的情景,杨彦全心生感慨。  
  年过六旬的袁书娃是小韩峪村八组村民,在山里住了大半辈子,家门口的土路走了几十年。2019年,硬化水泥路通到袁书娃家门口,他高兴了好一阵子,逢人就说:“真是没想到咱这条路能硬化,以后出门就方便喽。”  
  而段运良的好消息是搬了新家。段运良原本住在山上,回家只能靠走路,两个孩子上学都住校,出行困难。随着移民搬迁工作的实施,段运良一家住进了两室一厅的大房子。“现在,我出门干活近,孩子上学也方便,每天都能回家,省心多了。”段运良说。  
  “这么好的山水资源,可不能浪费。我们得刷新村子‘颜值’,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今后还能吸引游客来参观。”对于建设和美乡村,冯德全信心满满。  
  2021年下半年,小韩峪村开始建设党建示范一条街,铺设通村路沥青路面330米,安装路灯235盏。王鹃红说:“以前坑坑洼洼的通组泥路变成了笔直平坦的水泥路,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此外,小韩峪村蓄力推进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紧扣“净美绿”目标,深入开展“六清六治六无”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12户铺设街道砖540平方米,新建竹篱笆围墙1200米,修建花坛15个,栽植红叶李景观树30棵,彻底改善了昔日设施老旧、道路坑洼、污水横流等村级环境乱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走在小韩峪村,首先被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彩色墙绘吸引。春的生机、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静谧在墙面上生动呈现。错落有致的民居坐落在田园山水间,种菜养花的小庭院充满生机。路灯上挂着道德模范展示牌,绘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小韩峪村,颜值与气质并存。  
  3 聚力 筑牢发展“硬底盘”  
  11月13日下午,史战运正在地里挖白芨。“看,这就是刚挖出来的白芨。”随着锄头扬起落下,一株株带着泥的白芨破土而出。抖掉泥土、拔掉根须,一个个肥硕的白芨露出真面目。  
  史战运是村里出了名的致富带头人,靠种植中药材实现了增收致富。这几年,他免费为乡亲们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群众积极种植白芨等中药材60余亩,每户年增收近2万元。  
  如今,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小韩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中药材。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30亩,主要以金银花、丹参、白芨、连翘等为主,给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在小韩峪村,这些来自乡野田间的“土特产”,正成长为一个个大产业。  
  为了让当地“土特产”走出大山,驻村工作队招商引资建成商洛会邦小韩峪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公司总投资1800万元,年生产各类粉条250万公斤。同时,村上还建设了小韩峪村商州大卖场,推动“土特产”带富一方百姓。  
  “大卖场预计今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将利用自媒体平台让商州区的优质农特产品打响品牌、走出大山,也欢迎更多朋友来我们这里做客,挖掘更多好的东西。”对于村里今后的发展,冯德全干劲十足。  
  乡村发展不仅要搞经济,搞产业,更要塑形铸魂。小韩峪村在发展中坚持内外兼修,注重倡导和谐文明新风尚。在文明新风的吹拂下,村里的人居环境、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旧貌换新颜,小韩峪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文明的生动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