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06日
难忘家乡玉米香

王青发
小时候,每年四月中旬,我就跟着父母去种玉米。父亲耕地,母亲施粪,我撒种。过了一段时间,玉米苗长出来了,并排两株,一簇一簇的。接下来,父亲开始间苗,要拔掉一棵,留下一棵。这样可以使每棵幼苗得到充足的阳光,避免因过于拥挤而导致光照不足。
放暑假,父亲给我分配的一项任务就是锄玉米地。七月份,我的家乡,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里,一片片的玉米林。锄玉米地不用承受烈日暴晒,不用上山下坡,但锄玉米地远没有想象中舒适。钻到玉米林里锄地,如果穿上长衣长裤,便热得人汗流浃背。如果脱掉长衣长裤,锋利的玉米叶子会在肩膀、小腿上割出一道道血痕,被汗水浸湿后更是钻心地疼。父母叫我锄玉米地,是要让我体验稼穑的艰难,从而能够专心读书。这个时候,我才能真正感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到了秋天,玉米秆上的叶子由绿变黄了,乡亲们开始收玉米。玉米地头,会出现一道黄灿灿的小山梁。到了傍晚,这道山梁会逐渐消失,玉米棒子都分给各家各户。父母肩挑背扛,放学后我也帮忙搬运,到掌灯的时候,才把分到的玉米全部运送到家。然后,母亲开始张罗晚饭。这个时候,虽然过程辛苦,但大家都很开心。
玉米磨成粉后,为了让我们吃好,母亲会费尽心思做各种面食,比如玉米馍、玉米窝窝、玉米团子、玉米油糕、玉米粥等等。加水揉成面团,经过发酵,拿苏打粉或碱面中和以后,把面团摊在蒸笼上蒸熟,拿白线或者菜刀切割成方块状,金黄金黄的,远看像一块块金砖,吃到嘴里甜丝丝、软乎乎的,当地把这种食物叫作“玉米黄”。玉米食品样式繁多,可以看出陕北农民在贫穷的年代,粗粮细作,追求生活质量的理念和智慧。
小时候,看到父亲吃着难以下咽的“糠团子”,我就想什么时候能让父亲顿顿吃上“玉米黄”就好了。现在,父母都老了,也不用劳作了,顿顿吃的是大米、白面。我们都在城里生活工作,想把父母接到身边养老,但二老不愿离开打拼了一辈子的农村。他们虽然体力不支,但年年还种着少量的玉米。每年玉米成熟时节,父母天天站在村口张望,盼望着我们回去吃煮玉米。我们有事回不去,父母逮住顺风车就给我们捎玉米。
现在,乡亲们虽然还种玉米,但大部分都卖给食品厂了。偶尔,我到超市买来了玉米面,按照过去的做法做“玉米黄”,却尝不出当年的“玉米黄”香。
是啊,黄土高原高天厚土的滋养,父老乡亲起早贪黑地劳作,才有了家乡的玉米香。家乡的玉米香,承载了一代代人的呵护与关爱、期盼与憧憬。家乡的玉米香,蕴含丰富,味道醇厚,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