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桃宝峪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马坊村1938精酿坊接待研学团队。

    马坊村酱菜厂工人包装酱菜。

    桃宝峪村农家乐开展团建活动。

    陈子沟村发展大棚种植。

  武苗 文/图
  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依托南泥湾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党建+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把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主基调,持续完善“党建+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破解特色产业发展难题,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壮大农业产业 拓宽致富之路
  南泥湾镇陈子沟村结合村情实际,深入挖掘特色农产品,推广大棚蔬菜、瓜果、中药材等优质高产作物。同时,积极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以绿色农产品擦亮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以标准引领、认证认可为抓手,通过政策激励、市场引导,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2024年,陈子沟村因地制宜发展大棚种植,投资25万元对19座大棚塑料膜进行更换,并邀请农业技术员对蔬菜选育、播种、大棚管理等进行指导。依托105座大棚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其中74座大棚承包给村民种植。去年以来每棚农户年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为村集体经济创收承包费达3.7万元,年底人均纯收入达1.86万元,实现了“产供销”无缝对接,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 济提 供了 有力保障。
  延伸产业链条 推进融合发展
  近年来,马坊村延伸产业链条,以农业为依托,通过多种方式整合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利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推动金伯利农场项目流转土地2663.65亩,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目前,金伯利农场已种植贝贝南瓜、杏树、金香玉、西瓜、西红柿、小瓜、豇豆、辣椒、马德琳甜瓜等作物,预计每年可生产辣椒200吨、萝卜200吨、豇豆100吨。为加快推进农旅融合,该村依托希望小镇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米兰花客栈民宿、1号精品民宿、1938精酿坊等项目。目前,马坊村已有民宿10家,其中窑洞民宿2家、小别墅民宿8家,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该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柱。马坊村延安得润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德马庄园”“郡马坊”两个品牌为载体,开发了一系列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实现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也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公司2024年预计生产500吨蔬菜制品,2025年将达2000吨蔬菜加工能力,年产值将实现1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超过50人。该村坚持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实施了“改厨、改水、改房、改厕、改圈、改院”六大工程,累计投资1763万元,新建了30栋居民楼,为村民发展民宿产业提供了便利。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桃宝峪村坚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乡村风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桃宝峪村在重点区域实施绿化工程,对稻香门广场沿线区域栽种景观树以及花卉,对部分硷畔底部实施石砌护坡工程;实施点亮工程,全村安装路灯115盏,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村民生活垃圾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模式闭环管理,有效保障了全村环境干净整洁;依托南泥湾旅游资源、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合作经营、租赁等模式,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现已打造15个院落,其中7家农家乐、6家民宿实现稳步运营,乡村游经济持续提升;成立环卫一体化公司,负责景区部分环卫业务,预计年收益20万元以上,可带动20余人就业;利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挖掘本村地理位置优势,成功打造并运营2个景区生态停车场,并与南泥湾集团公司合作,在旅游旺季及节假日经营停车场、游乐场等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职能作用,统一规范管理20余个景区小摊位,用于经营纪念品、手工艺制品、特色小吃等,村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与南泥湾(集团)文化旅游公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发展景区电瓶车业务,打造游乐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南泥湾镇将以“党建引领、文旅赋能、红色传承、共促振兴”为思路,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推动南泥湾“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延安市宝塔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