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1日
陕西:治理农村污水 乡村生活更美
本报记者 方腾
村道平坦干净,房前花草环绕,田间瓜果飘香……9月23日,漫步在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西尧村,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环境红利为西尧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西尧村共有10余家民宿和农家乐,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村里建了污水处理站,处理生活污水及民宿、农家乐和村内特色加工产业的污水,为乡村环境保驾护航。随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持续推进,长安区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36 座,全部实行统一专业化运维。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乡村生态宜居、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聚焦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农村水体排查和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
和西尧村一样,宝鸡市陇县曹家湾镇曹家湾村也实现了美丽蝶变。曹家湾村村容村貌稳步提升,得益于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村民曹英感受颇深:“以前大家随意排放污水,环境特别差。自从建了污水处理站,将污水收集到管网,净化处理后再排放,臭味没了,生活环境好多了。”
曹家湾村通过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了人工湿地,又对污水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配套污水管网,建起了中水全面回用的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净化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巧变成为“生态用水”,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曹家湾村每年可资源化利用水量约7000余吨。
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结合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群众接受程度、污水产生现状等情况,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治理,科学合理选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分散收集处理、集中收集处理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此外,推动各地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673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和159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9%以上,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下一步,我省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梯次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加快完善治理机制,持续提升治理成效,有力有效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村道平坦干净,房前花草环绕,田间瓜果飘香……9月23日,漫步在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西尧村,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环境红利为西尧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西尧村共有10余家民宿和农家乐,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村里建了污水处理站,处理生活污水及民宿、农家乐和村内特色加工产业的污水,为乡村环境保驾护航。随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持续推进,长安区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36 座,全部实行统一专业化运维。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乡村生态宜居、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聚焦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农村水体排查和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
和西尧村一样,宝鸡市陇县曹家湾镇曹家湾村也实现了美丽蝶变。曹家湾村村容村貌稳步提升,得益于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村民曹英感受颇深:“以前大家随意排放污水,环境特别差。自从建了污水处理站,将污水收集到管网,净化处理后再排放,臭味没了,生活环境好多了。”
曹家湾村通过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了人工湿地,又对污水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配套污水管网,建起了中水全面回用的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净化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巧变成为“生态用水”,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曹家湾村每年可资源化利用水量约7000余吨。
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结合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群众接受程度、污水产生现状等情况,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推进治理,科学合理选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分散收集处理、集中收集处理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此外,推动各地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673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和159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9%以上,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下一步,我省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突出重点、梯次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加快完善治理机制,持续提升治理成效,有力有效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