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为“困”在手机里的农村老人纾困
  ■ 黄敏
  近日,“90后女子出游20天全村老人手机瘫痪”的新闻冲上热搜。女子称,回村不到半天,就有十多位老人找她帮忙解决手机问题。无独有偶,前不久,有村民在网上“吐槽”70 多岁的母亲是个“手机控”,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最近,老人经常头晕恶心,跑了好几个医院,最后发现问题出在手机上……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村老人正积极拥抱数字时代。与之伴随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触网”后深陷其中,成为“银发低头族”。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快速上升,一部分老人每天在线时长超过4个小时,有的甚至十几个小时。尤其农村老人通过智能手机,跨越“数字鸿沟”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新潮。做饭看直播、半夜刷视频,聊天、网购、打卡APP领赏……日益多样化的手机功能给农村老人带来全新的体验,但不少老人几乎全天候“沉迷”在手机中不能自拔,成为明显的“网瘾患者”。
  为何农村“网瘾老人”越来越多?近几年,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农村老人独居现象日益加重,其内心的孤独和不安与日俱增。而相较于城市,农村娱乐活动更少,农村老人的闲暇时间也更多,闲来无事,手机就成了农村老人联系子女、沟通外界的主要工具。同时,通过手机搭建的虚拟生活空间,他们可以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缓解精神上的空缺,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方寸”之间。
  “放不下手机”的背后,除了农村老人亟待被看见的精神诉求,产品的“吸引力”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内容丰富的“互联网+银发经济”逐步兴起。每天都有短视频、电视剧、小游戏逗乐解闷;适当“剁剁手”满足购买欲;只需投入时间和精力,就能通过打卡APP、“砍一刀”等方式领赏……这对老年人而言实在太有诱惑力了。一些平台和商家深挖“银发用户”的特点、需求,精准推送其喜闻乐见的信息,不断推出适老化的功能和产品,进一步吸引老年人。
  为“困”在手机里的农村老人纾困,不仅需要子女陪伴、情感滋养,更需要技术手段防“沉迷”。一方面,乡村和社区要为老年人提供聚会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适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生活充实而有趣。一方面,推动互联网适老化,除了界面和功能创新外,更要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下功夫。只有各方共同参与,推动形成老年人参与“数字生活”的良好环境,让老年人精神有寄托、需求得满足,他们才能慢慢从手机中走出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享受幸福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