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辉煌二十载 农信新征程
上线5周年 数字普惠贷款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通讯员 吴正昌
  2019年8月,“秦e贷”第一款产品上线。5年来,数字普惠贷款体系持续完善,健康发展,已成为陕西农信“服务客户最大化”的主要渠道和方式。目前,数字普惠贷款授信客户占比达到81%,贷款客户占比59%,累计授信客户超400万户,累计投放超60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1100亿元。
  产品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客群全覆盖
  2019年上线“e农贷”“e享贷”“e商贷”第一代数字贷款产品,实现“0到1”的突破。5年来,陕西农信陆续上线新一代智能化产品“市民e贷”、智能微贷产品“秦V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属数字贷款产品“乡村V贷”,通过不断拓展数据源、应用更丰富的智能风控和反欺诈技术,初步形成“2+N”数字普惠贷款产品体系,实现了对农户、城镇居民及新市民、小微客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大客群的全覆盖,数字普惠贷款快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3年以来,陕西农信加快产品向细分场景延伸推出特色子产品,基于“市民e贷”的“汽车贷”“车位贷”“优e贷”“烟商贷”“电商贷”等,基于“秦V贷”的“码商贷”“政采贷”相继上线。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建立“秦V贷”细分行业、“乡村V贷”细分种植养殖品种的差异化数据采集模板、交叉验证方式和风险模型,数字普惠贷款“超级产品工厂”初步建成。今年,基于农户历史数据和5年来的“e农贷”业务数据,陕西农信构建多维度融合模型,四季度将上线“无感授信、有感反馈、完善信息、提额增信”农户建档评级授信模式,升级“e农贷”推出新一代产品“乡村e贷”,提升农户授信覆盖率。
  数据底座持续夯实,风控数字化增强
  发展数字贷款,基础在于数据,核心在于风控,重点在于服务和产品供给,难点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问题。5年来,陕西农信持续推进各类客群建档评级数字化,解决数据少、采集难的问题。面对农村地区客户数据匮乏的问题,一方面,向内要数据。加工再利用历史业务数据,优化农户经济档案模板、新增93个小微及217个种植养殖细分行业、品种的调查问卷,丰富PAD采集信息功能,解决客户经理“数据不会采”的问题。另一方面,向外要数据。不断丰富政府数据和第三方数据,分阶段引入公安、运营商、银联、婚姻、车辆、学历、司法、保险、人社、电网以及企业大数据,与省市场监管局、省征信公司联合建模,应用人民银行中征信评分挖掘征信数字化解读应用价值,目前已对接12类100余项外部数据。
  持续夯实数据底座构建数字化风控体系,解决“三农”及小微风控难的问题。先后开展各类客群数据标准化治理,构建农村客户标签体系和涉农主体数据库,着力提升数据供给要素转换为数据应用要素的能力。根据数据标签精准客户画像,建立差异化模型及风控机制;运用多种反欺诈技术和深度学习等建模方法,持续丰富风控维度,构建了覆盖贷前风险评估、信用评级、授信决策,贷中、贷后风险监测预警的全方位数字化风控体系。
  运营管理不断加强,精细化水平提升
  建档评级是农合机构联系群众、服务客户的根基和优良传统,通过建档评级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差异化、数字化建档。2022年以来,加力推进经济档案数据治理和质量提升,常态化开展数据虚假录入核查及问责,有力落实信贷领域“强五真 防五假”工程。建立了全周期业务监测、营销推广、贷后管理、运维服务,运营管理更加精细化。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研培训,建立“普惠贷款调查研究及沟通反馈长效机制”,常态化收集基层意见,线上线下多渠道为基层答疑解惑;编制数字普惠贷款教程、产品手册、常见问题汇编以及海报、卡片、短视频等资料,提升信息传导效能;针对监测突出问题和基层需求,常态化高频开展线上专题培训,靶向发力、精准解题。通过数据分析摸清行社短板业务,建立“补短板、强弱项”监测提升机制,针对性开展一对一专题分析和辅导,结合现场实战方式提高指导服务基层质效。
  “千人千面,百行百策”支撑加强,以差异化突出特色化。按照2024年全省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五篇大文章”,突出特色是关键。一方面,针对客户提升“千人千面”客户分类分层精准服务能力。通过提升数据采集质效,拓宽数据来源,细分优化数据模型,对客户进行分层、分级、分类管理,迭代优化数字普惠贷款产品,增强“千人千面”精准度,提升客户体验。对新增、存量客户采取差异化策略和流程,实现“保存量、优增量”。另一方面,针对行社实际提升“百行百策”分类分级差异化定制化支撑能力。根据行社经营效益、风控能力、管理水平、建档质效等维度,采取分类、分级差异化的风控、营销、运营策略,依托数字普惠贷款“超级产品工厂”满足行社定制化产品需求,提升数字普惠贷款的“百行百策”支撑能力。
  营销推广持续加力,增户扩面提速增效
  客户是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大客户基数、实现贷款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是农合机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金融形势新变化、持续增强支农支小支实战略定力的核心和基础。2023年以来,全省农合机构深入推进“党建+金融”服务模式,按照“做大总量、优化存量,增户扩面、提升质量”总体要求,以数字普惠贷款为主渠道开展“授信客户三年倍增”专项行动,健全客户“分层、分群、分级”和“引客、获客、活客、提客、熟客”全周期管理,逐步构建“客户、产品、渠道、数据”有机结合的营销体系。数字普惠贷款有效支撑精准营销能力和线上获客能力不断提升,对标不同客群分类施策,改进服务方式,提升产品与客户的适配性。面向农户建档评级营销“e农贷”,面向城镇居民、新市民营销推广“市民e贷”,面向小微客群细分行业营销推广“秦V贷”,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营销推广“乡村V贷”;同时,辅以“e房贷”“政采贷”“烟商贷”“电商贷”以及陆续推出的特色产品,持续提升授信和贷款覆盖率,提高普惠贷款可得性。
  数字普惠贷款的本质就是信贷模式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变革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以数据为基础、模型为驱动的授信决策和风控机制,有力推动贷款“前后台岗位分离、监督制衡、相互配合和风控后移”管理机制形成,通过线上大数据定量分析与线下人工调查定性分析相结合,实现“把制度和规范建立在流程中、把管理建立在数据上、把流程建立在系统上”,促进信贷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数字普惠贷款改变了传统的信贷模式和思维惯性,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贷款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既要“保存量”、又要“拓增量”,既要“看结果”、又要“重过程”,既要“扩规模”、又要“优结构”,既要“增效益”、又要“控成本”,既要“促发展”、又要“防风险”。深化发展数字普惠贷款助力乡村振兴,既是陕西农信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深入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专项职责,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打造三秦百姓“专心银行、贴心银行、良心银行、放心银行”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全省农合机构将坚守“四心银行”发展定位,树牢“四求四不”经营理念,持续完善数字普惠贷款体系,健全差异化服务及运营管理机制,通过差异化突出特色化,推进农户贷款普惠化、小微贷款专业化、消费贷款场景化、小额贷款线上化转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