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09日
让法治之风吹遍乡野
本报记者 黄敏
秦岭四宝法治宣传栏、石榴造型的法治雕塑,充满文化韵味的法治景观……7月31日,行走在西安市临潼区的乡村田间,具有临潼特色的法治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不仅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法治底色,还让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夏日的傍晚,凉风习习,深处秦岭腹地的穆寨街道东岳村格外宁静。每天这个时候,村民张兴朝都要到村里的法治文化广场上散散步。
“有了这个广场,感觉村里的环境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没事来这转一转,不光心情好,还能学到很多法律常识。”指着广场四周的法治文化景观,张兴朝乐呵呵地说,“自从建了这个法治广场,村里的矛盾少了,风气好了,大伙有啥事敞开说,实在解决不了的就找‘法’。事一捋顺、话一说开,心里都踏实,干劲自然就大了。”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作为社会运转的微小细胞和基层单元,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推动乡村治理精准高效,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乡风成为常态,少不了法治乡村建设的功劳。
这几年,临潼区把乡村法治阵地建设与服务群众、传统文化、区域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紧密融合,通过多途径深化德治和法治,切实打通了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渠道。同时,建成区镇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平台,推行“一镇一律所,一村一顾问”,实现全区镇村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全覆盖。
为了突出特色,让法治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临潼区先后建成秦汉法治文化街、秦律文化街,同时把文化街与民宿、餐饮等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以古映今、古今对照,让传统的法治故事和法律条文走出历史,让群众近距离了解法治文化的悠远绵长。此外,临潼区还在交通要道、景区周边、村干道等地,利用群众身边的绿地、花园、灯杆、墙面、景观树等载体,融法于景,形成了一道道群众“家门口”的法治文化风景线。
“这些普法方式都很接地气,群众出门就能见法、散步就能学法,积极性越来越高。”临潼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临潼区已打造大型法治文化阵地11处、小型法治宣传阵地119个,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档升级。而随着法治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越来越多的干部、村民自觉加入遵法守约的行列中。
秦岭四宝法治宣传栏、石榴造型的法治雕塑,充满文化韵味的法治景观……7月31日,行走在西安市临潼区的乡村田间,具有临潼特色的法治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不仅为乡村发展增添了法治底色,还让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夏日的傍晚,凉风习习,深处秦岭腹地的穆寨街道东岳村格外宁静。每天这个时候,村民张兴朝都要到村里的法治文化广场上散散步。
“有了这个广场,感觉村里的环境都提升了一个档次。没事来这转一转,不光心情好,还能学到很多法律常识。”指着广场四周的法治文化景观,张兴朝乐呵呵地说,“自从建了这个法治广场,村里的矛盾少了,风气好了,大伙有啥事敞开说,实在解决不了的就找‘法’。事一捋顺、话一说开,心里都踏实,干劲自然就大了。”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作为社会运转的微小细胞和基层单元,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推动乡村治理精准高效,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乡风成为常态,少不了法治乡村建设的功劳。
这几年,临潼区把乡村法治阵地建设与服务群众、传统文化、区域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紧密融合,通过多途径深化德治和法治,切实打通了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渠道。同时,建成区镇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平台,推行“一镇一律所,一村一顾问”,实现全区镇村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全覆盖。
为了突出特色,让法治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临潼区先后建成秦汉法治文化街、秦律文化街,同时把文化街与民宿、餐饮等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以古映今、古今对照,让传统的法治故事和法律条文走出历史,让群众近距离了解法治文化的悠远绵长。此外,临潼区还在交通要道、景区周边、村干道等地,利用群众身边的绿地、花园、灯杆、墙面、景观树等载体,融法于景,形成了一道道群众“家门口”的法治文化风景线。
“这些普法方式都很接地气,群众出门就能见法、散步就能学法,积极性越来越高。”临潼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临潼区已打造大型法治文化阵地11处、小型法治宣传阵地119个,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档升级。而随着法治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越来越多的干部、村民自觉加入遵法守约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