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07日
科技赋能奶山羊产业“加速跑”
梁会平 本报记者 边浩
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国家4A级景区关山草原迎来最美夏日。
8月2日,陇县首届奶山羊大赛在关山草原拉开帷幕,一只只肤白貌美的莎能奶山羊竞相亮相,比身材、比颜值、比奶量,看谁才是冠军“美羊羊”。
这不仅是一次奶山羊“选美”大赛,更是一次养羊技术的比拼。“不但要体型漂亮、产奶量高,更重要的是鲜奶营养品质丰富,干物质等含量高。”参与评选的奶山羊教授说。
陇县是我省奶山羊养殖大县。近年来,该县以建设百亿生态乳都为目标,采取引进、繁育、改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莎能奶山羊扩群增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集成推广奶山羊现代养殖技术,建成数字化、智能化的“世界羊奶加工样板工厂”,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加速迈向现代化。
高科技,攻克奶山羊良种繁育“芯片”
“过去,我们养的是当地土羊——关中奶山羊,适应性好,就是产奶量低,主要卖羊肉,没多少收益。”2019年,陇县出台一系列发展莎能奶山羊产业的优惠政策,城关镇小沟村11组村民高鹏飞受政策吸引,放弃在外打工,回家建起了羊场。
“我第一次买了25只母羊,跑了4家养殖场,才精挑细选出这批羊羔。”高鹏飞很在意奶山羊的品质,不仅看小羊的是否符合莎能奶山羊的“5长”,还看了它们的父母,确认都是表现优良的莎能奶山羊。
这批羊羔不负众望,育成后单只日产奶超过3.5公斤,现在高鹏飞有70只泌乳羊,一公斤羊奶9.5元,高鹏飞每月销售羊奶就有3万元收入。
近年来,陇县以良种繁育为突破口,实施奶山羊群体品种改良计划,全县坚持国外引种和自主繁育相结合,引进7800余只进口纯种莎能奶山羊、2万余枚冻精细管,在全县范围开展莎能奶山羊人工授精,先后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核心育种场,28个奶山羊人工授精站。
王会军是陇县城关镇北关村村民,经过“山羊卫士”的轮训,他和妻子朱亚娟系统学习了奶山羊的养殖技术,建起一个存栏500只的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点。去年,他家设立了一个奶山羊人工授精站,县上补贴了10万元,当年8月,他们做了62例奶山羊人工授精,48只母羊成功怀孕,今年春节前后成功产下100多只羊羔,成功率70%以上。
“高科技不仅让奶山羊良种得到巩固发展,一只莎能奶山羊的年产奶量突破了1.1吨,创下了全国纪录。”陇县兽医站副站长曹云龙说,去年全县新增奶山羊3万只,生鲜羊乳总产量增加了30%。目前,全县莎能奶山羊存栏达57.2万只。
高质量,源于现代智慧养殖新成果
“历经10年完成的科研项目《奶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这项成果,将羊羔存活率由不足50%,提高到95%以上。”陇县畜牧工作站站长边会龙说,陇县奶山羊每年8月配羔,孕期5个月,一般在春节前后产羔,陇县地处山区,每年春节气温都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羔羊成活率低,推行新生羊羔保育舍技术后,新生羊羔存活率一下子就翻了一番。
同时,陇县积极推行标准化奶山羊养殖场建设,全县216个标准化奶山羊养殖场按照统一标准规划设计,每个羊场有3个门,人、羊、粪污各走其道,减少了疫病传播。
“羊粪富含钾元素,分子小,是热性肥料,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开花结果,提高水果甜度。”宝鸡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振军说,大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循环农业,公司承担了陇县60%的羊粪无害化处理工作,年产饲草8000多吨,实现了“饲草换羊粪—羊粪变成有机肥—有机肥还田种植饲草”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奶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促进了奶山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养殖,在全县乃至全市奶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高效能,从一株草到一杯奶的数智化
“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巨菌草我们也有,一棵苗可以分蘖出20多株像甘蔗样的巨菌草,一年收割3茬,亩产高达30多吨。这种草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是奶山羊的青饲料。”陇县牧草试验示范站技术负责人李文亮说,他们根据奶山羊的生长特点,开展了对专用牧草的科技攻关。
走进陇县东南镇的百亩饲草新品种试验示范站,100多种奶山羊饲草分门别类成片种植,其中苜蓿就有40多种。这里还是西北农林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基地。甘肃农业大学草叶学院的育种试验田里种了十多个品种的青贮玉米,这种植物自带乳酸菌,非常适合反刍动物食用。
“聚合草原产俄罗斯,是奶山羊喜爱的食物。”边会龙折下一片宽大的聚合草叶片,闻起来有股淡淡的黄瓜味,“这种草茎短叶片大,营养丰富,奶山羊很喜欢吃。我们加强对饲草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实现好草喂好羊、好羊产好奶的高质量发展。”
陕西和氏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陇县羊乳产业龙头,目前企业实现了饲草种植、奶畜养殖、乳品研发、智能制造、食品检验、精准营销的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每一只小羊生下来就有‘身份证’和电子档案,它一生吃了多少食物,产了多少奶,体能指标、防疫情况等等,都有详细记录。”和氏高寒川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会军介绍,和氏高寒川2万只标准化养殖场是陕西省“3+X”工程和千亿奶山羊全产业链重点项目之一,这里的现代化羊舍分饮食区、休息区、运动区等,中央厨房每天按照不同年龄段奶山羊的身体情况,将干草、豆粕、微量元素等科学配方后,由机器人精准配备,再送到羊舍用自动投饲机定时定量投喂。
每天早晚固定的挤奶时间,数千只泌乳羊会排着队,依次走上转盘式挤奶机,机器自动识别羊的身份信息,测体温、自动挤奶,102只羊,转一圈4至6分钟,挤完奶,设备自动脱落,奶山羊走下转盘自己返回羊舍。
在这个牧场,鲜奶变成奶粉,只需要两小时。羊奶被收集到智能储奶罐后,一键启动降温、搅拌,奶温从30摄氏度逐渐降至4摄氏度。鲜羊奶通过零接触式储奶罐迅速送至羊奶加工厂,经过巴氏杀菌、闪蒸脱膻、蒸发浓缩、喷雾干燥等流程,2小时内就被加工成奶粉。
如今,和氏在传统婴幼儿乳粉、成人乳粉的基础上,又开辟新赛道,研发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羊奶粉——低GI有机纯羊奶粉。GI是指血糖生成指数。这款奶粉特别适合控糖人士和养生人群饮用。
陕西和氏乳业集团陇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东说:“发展百亿羊乳产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研发,三靠生产线更新换代和产业工人培训。新质生产力让奶山羊产业飞出陇县,走向了全国市场。”
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国家4A级景区关山草原迎来最美夏日。
8月2日,陇县首届奶山羊大赛在关山草原拉开帷幕,一只只肤白貌美的莎能奶山羊竞相亮相,比身材、比颜值、比奶量,看谁才是冠军“美羊羊”。
这不仅是一次奶山羊“选美”大赛,更是一次养羊技术的比拼。“不但要体型漂亮、产奶量高,更重要的是鲜奶营养品质丰富,干物质等含量高。”参与评选的奶山羊教授说。
陇县是我省奶山羊养殖大县。近年来,该县以建设百亿生态乳都为目标,采取引进、繁育、改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莎能奶山羊扩群增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集成推广奶山羊现代养殖技术,建成数字化、智能化的“世界羊奶加工样板工厂”,促进传统农业升级、加速迈向现代化。
高科技,攻克奶山羊良种繁育“芯片”
“过去,我们养的是当地土羊——关中奶山羊,适应性好,就是产奶量低,主要卖羊肉,没多少收益。”2019年,陇县出台一系列发展莎能奶山羊产业的优惠政策,城关镇小沟村11组村民高鹏飞受政策吸引,放弃在外打工,回家建起了羊场。
“我第一次买了25只母羊,跑了4家养殖场,才精挑细选出这批羊羔。”高鹏飞很在意奶山羊的品质,不仅看小羊的是否符合莎能奶山羊的“5长”,还看了它们的父母,确认都是表现优良的莎能奶山羊。
这批羊羔不负众望,育成后单只日产奶超过3.5公斤,现在高鹏飞有70只泌乳羊,一公斤羊奶9.5元,高鹏飞每月销售羊奶就有3万元收入。
近年来,陇县以良种繁育为突破口,实施奶山羊群体品种改良计划,全县坚持国外引种和自主繁育相结合,引进7800余只进口纯种莎能奶山羊、2万余枚冻精细管,在全县范围开展莎能奶山羊人工授精,先后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核心育种场,28个奶山羊人工授精站。
王会军是陇县城关镇北关村村民,经过“山羊卫士”的轮训,他和妻子朱亚娟系统学习了奶山羊的养殖技术,建起一个存栏500只的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点。去年,他家设立了一个奶山羊人工授精站,县上补贴了10万元,当年8月,他们做了62例奶山羊人工授精,48只母羊成功怀孕,今年春节前后成功产下100多只羊羔,成功率70%以上。
“高科技不仅让奶山羊良种得到巩固发展,一只莎能奶山羊的年产奶量突破了1.1吨,创下了全国纪录。”陇县兽医站副站长曹云龙说,去年全县新增奶山羊3万只,生鲜羊乳总产量增加了30%。目前,全县莎能奶山羊存栏达57.2万只。
高质量,源于现代智慧养殖新成果
“历经10年完成的科研项目《奶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这项成果,将羊羔存活率由不足50%,提高到95%以上。”陇县畜牧工作站站长边会龙说,陇县奶山羊每年8月配羔,孕期5个月,一般在春节前后产羔,陇县地处山区,每年春节气温都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羔羊成活率低,推行新生羊羔保育舍技术后,新生羊羔存活率一下子就翻了一番。
同时,陇县积极推行标准化奶山羊养殖场建设,全县216个标准化奶山羊养殖场按照统一标准规划设计,每个羊场有3个门,人、羊、粪污各走其道,减少了疫病传播。
“羊粪富含钾元素,分子小,是热性肥料,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开花结果,提高水果甜度。”宝鸡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振军说,大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循环农业,公司承担了陇县60%的羊粪无害化处理工作,年产饲草8000多吨,实现了“饲草换羊粪—羊粪变成有机肥—有机肥还田种植饲草”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奶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促进了奶山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养殖,在全县乃至全市奶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高效能,从一株草到一杯奶的数智化
“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巨菌草我们也有,一棵苗可以分蘖出20多株像甘蔗样的巨菌草,一年收割3茬,亩产高达30多吨。这种草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是奶山羊的青饲料。”陇县牧草试验示范站技术负责人李文亮说,他们根据奶山羊的生长特点,开展了对专用牧草的科技攻关。
走进陇县东南镇的百亩饲草新品种试验示范站,100多种奶山羊饲草分门别类成片种植,其中苜蓿就有40多种。这里还是西北农林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基地。甘肃农业大学草叶学院的育种试验田里种了十多个品种的青贮玉米,这种植物自带乳酸菌,非常适合反刍动物食用。
“聚合草原产俄罗斯,是奶山羊喜爱的食物。”边会龙折下一片宽大的聚合草叶片,闻起来有股淡淡的黄瓜味,“这种草茎短叶片大,营养丰富,奶山羊很喜欢吃。我们加强对饲草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实现好草喂好羊、好羊产好奶的高质量发展。”
陕西和氏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陇县羊乳产业龙头,目前企业实现了饲草种植、奶畜养殖、乳品研发、智能制造、食品检验、精准营销的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每一只小羊生下来就有‘身份证’和电子档案,它一生吃了多少食物,产了多少奶,体能指标、防疫情况等等,都有详细记录。”和氏高寒川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会军介绍,和氏高寒川2万只标准化养殖场是陕西省“3+X”工程和千亿奶山羊全产业链重点项目之一,这里的现代化羊舍分饮食区、休息区、运动区等,中央厨房每天按照不同年龄段奶山羊的身体情况,将干草、豆粕、微量元素等科学配方后,由机器人精准配备,再送到羊舍用自动投饲机定时定量投喂。
每天早晚固定的挤奶时间,数千只泌乳羊会排着队,依次走上转盘式挤奶机,机器自动识别羊的身份信息,测体温、自动挤奶,102只羊,转一圈4至6分钟,挤完奶,设备自动脱落,奶山羊走下转盘自己返回羊舍。
在这个牧场,鲜奶变成奶粉,只需要两小时。羊奶被收集到智能储奶罐后,一键启动降温、搅拌,奶温从30摄氏度逐渐降至4摄氏度。鲜羊奶通过零接触式储奶罐迅速送至羊奶加工厂,经过巴氏杀菌、闪蒸脱膻、蒸发浓缩、喷雾干燥等流程,2小时内就被加工成奶粉。
如今,和氏在传统婴幼儿乳粉、成人乳粉的基础上,又开辟新赛道,研发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羊奶粉——低GI有机纯羊奶粉。GI是指血糖生成指数。这款奶粉特别适合控糖人士和养生人群饮用。
陕西和氏乳业集团陇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东说:“发展百亿羊乳产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研发,三靠生产线更新换代和产业工人培训。新质生产力让奶山羊产业飞出陇县,走向了全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