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07日
陕西:“党建+”让乡村富而美
本报记者 黄敏
时值夏日,素有最美“小九寨”之称的太白县黄柏塬青山连绵、河流纵横,处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好风光。8月1日,在黄柏塬镇黄柏塬村,村民罗亚军正在自己经营的农家乐门口招呼着游客。“夏季是旅游旺季,来旅游的人特别多。”尽管每天忙得团团转,但罗亚军却格外开心。
而在两个月前,罗亚军还为农家乐的事愁得睡不着觉。原来,罗亚军经营农家乐已经两三年了。今年,他准备抓住夏季旅游黄金期大干一场。结果由于农家乐门牌老旧、休闲配套设施不足、院内花草不美观等原因,很少有游客上门。
看着空荡荡的农家乐,罗亚军急得上火。也是那个时候,他听说村里开设了“问题墙”,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自己的“忧心事”写了上去,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回音。
“第二天村党支部就派人过来帮忙设计门牌、打扫院子、种花种草,里里外外来了个大变样。”罗亚军说,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他的农家乐焕然一新,生意也越来越火爆。
为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做足服务群众的“绣花功夫”,黄柏塬村党支部在村级阵地设置“问题墙”“回音壁”,充分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成功解决了一批困扰群众的忧心事、糟心事、闹心事。自“问题墙+回音壁”设置以来,已收集上墙问题40余条,解决销号问题30余条,进一步畅通基础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实现了群众“出题”、村党支部“答题”、群众“打分”的良性互动。
党建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而做大做优产业,更离不开党建的引领。
走进延川县大禹街道贺土坪村,漫山遍野的桑树枝繁叶茂。村民白润林正在蚕房里忙活。“今年养蚕不光村干部经常来帮忙,还有技术人员天天上门指导,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指着养蚕床上白白胖胖的蚕,白润林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已经结茧了,后期村上会统一销售,一点都不愁。”
贺土坪村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土壤好、光照足,长出来的桑叶又大又绿。近年来,贺土坪村党支部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桑蚕养殖。目前,全村桑园面积达500多亩,村集体也养殖7张蚕。接下来,贺土坪村坚持把桑蚕产业作为重要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以村集体基地为样板,以农户为主体,再加上政策支持赋能,采取“线上+线下”技术培训、技术员持续跟踪等方式,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加快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创新“党建+”新模式,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让“党建”在助力基层治理的同时,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新业态,切实让“党建”活起来、亮起来,让乡村美起来、富起来。
时值夏日,素有最美“小九寨”之称的太白县黄柏塬青山连绵、河流纵横,处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好风光。8月1日,在黄柏塬镇黄柏塬村,村民罗亚军正在自己经营的农家乐门口招呼着游客。“夏季是旅游旺季,来旅游的人特别多。”尽管每天忙得团团转,但罗亚军却格外开心。
而在两个月前,罗亚军还为农家乐的事愁得睡不着觉。原来,罗亚军经营农家乐已经两三年了。今年,他准备抓住夏季旅游黄金期大干一场。结果由于农家乐门牌老旧、休闲配套设施不足、院内花草不美观等原因,很少有游客上门。
看着空荡荡的农家乐,罗亚军急得上火。也是那个时候,他听说村里开设了“问题墙”,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自己的“忧心事”写了上去,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回音。
“第二天村党支部就派人过来帮忙设计门牌、打扫院子、种花种草,里里外外来了个大变样。”罗亚军说,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他的农家乐焕然一新,生意也越来越火爆。
为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做足服务群众的“绣花功夫”,黄柏塬村党支部在村级阵地设置“问题墙”“回音壁”,充分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成功解决了一批困扰群众的忧心事、糟心事、闹心事。自“问题墙+回音壁”设置以来,已收集上墙问题40余条,解决销号问题30余条,进一步畅通基础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实现了群众“出题”、村党支部“答题”、群众“打分”的良性互动。
党建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而做大做优产业,更离不开党建的引领。
走进延川县大禹街道贺土坪村,漫山遍野的桑树枝繁叶茂。村民白润林正在蚕房里忙活。“今年养蚕不光村干部经常来帮忙,还有技术人员天天上门指导,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指着养蚕床上白白胖胖的蚕,白润林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已经结茧了,后期村上会统一销售,一点都不愁。”
贺土坪村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土壤好、光照足,长出来的桑叶又大又绿。近年来,贺土坪村党支部不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桑蚕养殖。目前,全村桑园面积达500多亩,村集体也养殖7张蚕。接下来,贺土坪村坚持把桑蚕产业作为重要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以村集体基地为样板,以农户为主体,再加上政策支持赋能,采取“线上+线下”技术培训、技术员持续跟踪等方式,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加快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创新“党建+”新模式,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让“党建”在助力基层治理的同时,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新业态,切实让“党建”活起来、亮起来,让乡村美起来、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