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8月02日
陕西:部门联动打通气象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赖雅芬
7月6日,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的2000多亩玉米郁郁葱葱,种植大户高海宽正弯着腰,对照着田间气象站反馈的信息给玉米追施肥料。
“每天一抬头,就能看到地温、墒情、风向、风速等,再结合微信里收到的天气预报,什么时候浇水、打药,心里就更加有谱了。”站在地头的气象电子显示屏前,高海宽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春秋有服务专报,每半个月有墒情监测,灾害性天气发生前还能接到预警……以前是我们盯着天气预报,现在是我们被气象专家‘跟踪’。”
在气象服务的加持下,高海宽的600多亩玉米去年纯收入达60余万元。“有了各种气象科技的撑腰,我丰收的底气更足了。”在高海宽身后,一米多高的玉米苗随风摇曳,生机勃勃。
地下装传感器,地上建气象站。这两年,为强化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我省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在农作物生产需求、信息数据融合共享、生产形势及气象因素成灾监测分析、防灾减灾救灾联动等方面深化合作。
针对关键农事季节,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重点围绕干旱、干热风、冰雹、烂场雨等农业气象灾害,与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大田调查、会商研判、监测预警,为农作物播种期、萌芽生长期、成熟期等重要阶段提供全链条气象保障服务,全力打通气象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两天,在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一场夏雨过后,果农林秋芳正忙着给苹果幼树拉枝。“什么时候该灌水,什么时候该追肥,气象局都告诉我了。”林秋芳说,从苹果开花到果子下树,跟踪式气象服务让她准确掌握阴晴变化、土地干湿,疏花、套袋、剪枝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儿上。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气象与农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完成省市县三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36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50项……我省气象部门加强与农业农村、应急管理、保险等部门的会商沟通协作,制定分作物、分区域、分类型的冻害防御技术方案,做好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设施农业种植区、果园、茶园等农业生产递进式精细化气象服务。同时,建立起实时互动、同步迭代、联动增效的合作模式,并联合成立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细的气象服务。
在我省,14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试验站、实景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组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粮食作物、苹果产量预测准确率达96%以上。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的直通式服务、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和直达农机手工作,惠及全省1.8万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7月6日,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的2000多亩玉米郁郁葱葱,种植大户高海宽正弯着腰,对照着田间气象站反馈的信息给玉米追施肥料。
“每天一抬头,就能看到地温、墒情、风向、风速等,再结合微信里收到的天气预报,什么时候浇水、打药,心里就更加有谱了。”站在地头的气象电子显示屏前,高海宽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春秋有服务专报,每半个月有墒情监测,灾害性天气发生前还能接到预警……以前是我们盯着天气预报,现在是我们被气象专家‘跟踪’。”
在气象服务的加持下,高海宽的600多亩玉米去年纯收入达60余万元。“有了各种气象科技的撑腰,我丰收的底气更足了。”在高海宽身后,一米多高的玉米苗随风摇曳,生机勃勃。
地下装传感器,地上建气象站。这两年,为强化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我省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在农作物生产需求、信息数据融合共享、生产形势及气象因素成灾监测分析、防灾减灾救灾联动等方面深化合作。
针对关键农事季节,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重点围绕干旱、干热风、冰雹、烂场雨等农业气象灾害,与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大田调查、会商研判、监测预警,为农作物播种期、萌芽生长期、成熟期等重要阶段提供全链条气象保障服务,全力打通气象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两天,在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一场夏雨过后,果农林秋芳正忙着给苹果幼树拉枝。“什么时候该灌水,什么时候该追肥,气象局都告诉我了。”林秋芳说,从苹果开花到果子下树,跟踪式气象服务让她准确掌握阴晴变化、土地干湿,疏花、套袋、剪枝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儿上。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气象与农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完成省市县三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36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50项……我省气象部门加强与农业农村、应急管理、保险等部门的会商沟通协作,制定分作物、分区域、分类型的冻害防御技术方案,做好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设施农业种植区、果园、茶园等农业生产递进式精细化气象服务。同时,建立起实时互动、同步迭代、联动增效的合作模式,并联合成立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细的气象服务。
在我省,14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试验站、实景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组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粮食作物、苹果产量预测准确率达96%以上。气象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的直通式服务、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和直达农机手工作,惠及全省1.8万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