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26日
指尖“生”花 绣出“丰”景
本报记者 张恒
6月19日,在武功县贞元镇大寨村,今年78岁的张银侠正在家里绣鞋垫。放下手中活,她指着箩筐里的成品对记者说:“这是凤鞋,绣一双给30元,我一天能绣两双。从计总那里领活,然后发给村里的‘绣娘’。等她们做好再统一收回来,一个电话就有人来我这里取。”
“我从小就喜欢刺绣,一直没有派上用处,直到前些年计总来村里免费教大家刺绣。学成后,派发针线等用品,我们只要付出劳动,就能取得相应的报酬。”提到刺绣,张银侠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没想到,老了老了,我还能通过刺绣挣钱。”
“我给她当助理,给她算账派活。”一旁的老伴插话道,“刺绣已经是老伴的精神支柱了,她因刺绣而感到快乐充实。”
张银侠口中的计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刺绣艺术大师计清。为传承手工刺绣艺术,她成立武功馨绣民间手工布艺专业合作,确立了38个村级生产点,张银侠所在的大寨村就是其中一个生产点。
“计总加强刺绣人才培养,兼顾老中青延续接替,李会芹、张银侠等老一辈艺人捉针不辍,传师授艺;王亚兰、张亚玲等中坚力量薪火传承;刘倩倩、张纪等新一代刺绣队伍茁壮成长。”馨绣的老员工狄少峰告诉记者,“为了挖掘和培养刺绣人才,多年来,我们走村进户,动员留守妇女走进学堂,免费为她们传授刺绣基本功和技巧。”
提起刺绣学员,让狄少峰倍感欣慰的是张纪。因为疾病,张纪只能坐在轮椅上,硬是用左手绣出无数好作品。一枚绣针,一副绣架,在张纪穿针引线下,一幅幅精美细致的刺绣作品让他拥有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收获。
目前,馨绣品牌作为武功刺绣的领军者,产品包含刺绣艺术画、手工布艺挂摆件、手工布艺绣花鞋、绣花服饰、抱枕被等5个系列200多个品种,其中30余种文创产品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合作社采取“学校+基地+农户+电商”生产经营模式,现有职工118名,其中艺术大师14名、高级技术人员50名,并带动5000多名城乡妇女从事手工刺绣产业。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功刺绣需要接班人。”计清说,将通过“一对一”指导、手把手传艺等多种形式,推动刺绣培训向纵深发展。
目前,武功县已有万余名农村留守妇女通过接受刺绣布艺培训,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不仅传承刺绣布艺,还用手中的针线“绣”出了好日子。
6月19日,在武功县贞元镇大寨村,今年78岁的张银侠正在家里绣鞋垫。放下手中活,她指着箩筐里的成品对记者说:“这是凤鞋,绣一双给30元,我一天能绣两双。从计总那里领活,然后发给村里的‘绣娘’。等她们做好再统一收回来,一个电话就有人来我这里取。”
“我从小就喜欢刺绣,一直没有派上用处,直到前些年计总来村里免费教大家刺绣。学成后,派发针线等用品,我们只要付出劳动,就能取得相应的报酬。”提到刺绣,张银侠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没想到,老了老了,我还能通过刺绣挣钱。”
“我给她当助理,给她算账派活。”一旁的老伴插话道,“刺绣已经是老伴的精神支柱了,她因刺绣而感到快乐充实。”
张银侠口中的计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刺绣艺术大师计清。为传承手工刺绣艺术,她成立武功馨绣民间手工布艺专业合作,确立了38个村级生产点,张银侠所在的大寨村就是其中一个生产点。
“计总加强刺绣人才培养,兼顾老中青延续接替,李会芹、张银侠等老一辈艺人捉针不辍,传师授艺;王亚兰、张亚玲等中坚力量薪火传承;刘倩倩、张纪等新一代刺绣队伍茁壮成长。”馨绣的老员工狄少峰告诉记者,“为了挖掘和培养刺绣人才,多年来,我们走村进户,动员留守妇女走进学堂,免费为她们传授刺绣基本功和技巧。”
提起刺绣学员,让狄少峰倍感欣慰的是张纪。因为疾病,张纪只能坐在轮椅上,硬是用左手绣出无数好作品。一枚绣针,一副绣架,在张纪穿针引线下,一幅幅精美细致的刺绣作品让他拥有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收获。
目前,馨绣品牌作为武功刺绣的领军者,产品包含刺绣艺术画、手工布艺挂摆件、手工布艺绣花鞋、绣花服饰、抱枕被等5个系列200多个品种,其中30余种文创产品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合作社采取“学校+基地+农户+电商”生产经营模式,现有职工118名,其中艺术大师14名、高级技术人员50名,并带动5000多名城乡妇女从事手工刺绣产业。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功刺绣需要接班人。”计清说,将通过“一对一”指导、手把手传艺等多种形式,推动刺绣培训向纵深发展。
目前,武功县已有万余名农村留守妇女通过接受刺绣布艺培训,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不仅传承刺绣布艺,还用手中的针线“绣”出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