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蚕趣

  张庆安

  前几天抱着小孙女在院中玩,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用一个纸盒子端着许多幼蚕,说采不到桑叶,想把蚕送人。小孙女伸着小手,嘴里不停说着“拿拿,拿拿”。那位小朋友很是慷慨,用手抓了两把。我急忙找了个小纸盒子,把幼蚕放进去。我采了几片桑叶后回到家里,小孙女对那些蠕蠕而动的幼蚕爱得不得了,趴在旁边,用小手指指点点,嘴里喃喃不停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看着孩子可爱的样子,不由勾起我对小时候养蚕的回忆。
  养蚕干什么,不知道,只觉得很好玩。上小学时,我们班上有同学拿来蚕卵,我们称之为蚕籽儿。这些蚕籽儿怎么孵化?说出来几乎不可想象:同学拿来少许棉花,把蚕籽儿包起来,再把棉花团塞进上衣的胳肢窝。那时候开春还很冷,可是在课间总会有几个同学躲在墙角,揭开上衣,小心翼翼取出棉花团,互相查看谁的蚕出来了。上课铃一响,赶紧把棉花团塞进衣服里。不几天,蚕就孵化出来了。于是,我们前后追着胳肢窝里藏着幼蚕的同学,希望能分来一些。那些同学很大方,想要的人都能得到。我们如获至宝,把幼蚕带回家,就开始为蚕儿吃的桑叶犯愁了。
  我们村一户院里有一棵比较大的桑树,树枝伸出院墙。可是低矮处的桑叶早被采光了,要采就得用钩子去够高处的。那家大叔对孩子们很凶,在院里发现桑树晃动,就会抡着赶马车的鞭子出来,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孩子们见状,只能四散逃离。等大叔回去后再冒险折回来。因为蚕是每天都要吃的,吃不饱,蚕就长不大了。不管怎样,蚕儿还是一天天长大了,等到蚕的身体发亮,不好好吃桑叶时,我们知道,蚕要“上山”了。“上山”就是蚕要找地方吐丝结茧了。通常我们给蚕找的“山”是竹子扎成的扫把。小心翼翼地把蚕一个个放上扫把,蚕爬一段后,在竹枝间找到合适的地方,就开始吐丝结茧。放学后,我们会守在扫把旁边,看着蚕儿不断摇头晃脑地做自己的窝,直到完完全全把自己严严实实地藏进蚕茧里。
  过上不到一个月,蚕茧就要出蛾子了。我们会找来报纸或者用作业本的纸,把蛾子放上去。基本上是一天之内,蛾子就完成交配,雌性的蛾子在纸上爬来爬去,然后排卵。蚕卵很小,有小米粒儿大小,是很淡的金黄色,密密麻麻地粘贴在纸上。我们收起蚕籽儿,等待明年开春再孵化小蚕。
  我最后一次养蚕是小学快毕业那年,正好外婆住在家里。外婆给我讲了许多养蚕的故事,后来蚕儿“上山”了,外婆说要用蚕茧缫丝。据她说把蚕茧用开水烫,然后一根根理出丝线。放学后,外婆戴着老花镜端着盆子双手绕来绕去。过了一段时间天热了,外婆给小弟做了一双凉鞋,凉鞋的鞋尖上有两朵粉红色、毛茸茸的小球。弟弟穿上后走起路来,那两朵小球一颤一颤,非常好看。外婆说,两朵小球就是用我的蚕茧缫丝后染上颜色做成的。那次养蚕得到了大人们的夸奖,弟弟穿上凉鞋后那几天也格外听我的话……
  “爷爷,虫虫,虫虫。”这是小孙女奶声奶气的声音。我回过神来,看到小盒子里喂给蚕儿的桑叶已经被吃完了。我抱起小孙女,说:“走,给虫虫找吃的,去不去?”小孙女稚嫩的声音回答我:“去!”于是爷孙俩一块儿去找桑叶了。
  养蚕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乐趣,我相信,同样也能给小孙女的童年增添一份快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