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小苹果”撬动“大产业”

 

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苹果丰收。(资料图) 
 

王玉红查看果树生长情况。(资料图) 
 

柳林镇连体小冷库建设现场。(资料图) 
 

柳林镇提升改造的新果园。(资料图) 
  杨磊  
  柳林镇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部,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属苹果优生区,生产的山地苹果香脆甜,深受消费者青睐。2023年,全镇苹果总产值接近4亿元,成为果农心中的“健康果”“致富果”“幸福果”。  
  “小苹果”如何撬动“大产业”?近日,笔者走进柳林镇,揭秘其成功“密码”。  
  1 示范带动  
  今年66岁的王玉红是柳林镇后孔家沟村村民。目前,他从事着两件甜蜜事业——“栽果树”和“养蜜蜂”。  
  41年前,王玉红投入5500元买下了村集体一片残败果园,成为柳林镇第一个拥有果园的人。  
  经过精心管理,老树慢慢焕发生机,苹果也从最初的1公斤0.4元卖到了1.4元左右。“那时一年下来能卖几千元,成了村上的‘有钱人’。”王玉红回忆说。  
  1994年,王玉红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750亩红富士和青冠新品种树苗栽到了孔家沟的山山峁峁,王玉红也栽了18亩。  
  5年后,果树挂果了,果农们喜上眉梢。“那时不套袋,1斤卖2元,2010年开始套袋后1斤卖到3元。”王玉红说,不起眼的小纸袋让果农认识到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并调动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两个儿子结婚、买房子,全靠这片果园。”王玉红说,家里后来陆续买了四轮拖拉机,三轮车和汽车。  
  2019年,王玉红将18亩果园分给两个儿子,把主要精力放到养蜂上,从最初的五六箱发展到如今的一百余箱,闲时再帮别人修剪果树,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  
  王玉红可谓是柳林镇发展苹果产业的先行者,“接力棒”交给了下一代。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镇现有苹果产业专业村19个,栽植面积5万亩,苹果种植户3500户1.8万人。2023年,全镇苹果总产值近4亿元,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2 提质增效  
  柳林镇积极推广有机苹果生产技术,严格按照有机生产技术进行全程指导,果园修反坡、鱼鳞坑,果园优果率从2017年的7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延安苹果”品质赢得口碑、赢得市场,增强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15年,柳林镇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推行小冷库建设,以错峰销售打破了苹果增效的瓶颈问题。  
  柳林镇孔家沟村村民刘云积极响应,通过自筹一部分资金、政府补贴一部分资金的办法,建起了村上第一个20吨的窑洞式冷库。  
  2017年,刘云在政府补贴部分资金的方式下在西安、银川等地开办两个苹果直营店,年收入达200余万元。同年,刘云还成立了万润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选果线,带动34户社员走上共同发展之路,每年将500吨左右苹果通过直营店和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  
  “小冷库的推广、建设,使果农们收益大大提高。”刘云说。  
  2016年、2019年,孔家沟村村民石海军先后建起两座储量55吨的冷库。  
  “2018年,我在海口市美兰区海甸岛上建了个小冷库,把咱的山地苹果卖到大海边上。”石海军说。  
  柳林镇顺应果业发展大势,主动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果业强镇,采取“典型带动、全面推广”的方式,引导培育新型电商人才,围绕“互联网+苹果”做文章、下功夫,大力发展苹果电商,组建了助农电商销售团队。鼓励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第一书记、返乡大学生开设微店、网店,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积极宣传家乡的好苹果,进行直播带货销售,同时培育出了刘云、石海军、高祥等一批电商销售能手,给苹果产业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300余户果农通过电商销售获益。全镇2022年累计电商销售苹果1.5万吨,线上线下销售比例从1:9提升到3:7,实现了果农电商销售收入翻一番的效果。  
  “小冷库建设是全面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延长产业链、发展苹果电商、产业提质增效、果农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柳林镇镇长郭启平说。  
  3 改造提效  
  “近年来,随着树龄老化,病虫害增多,产量持续降低。同时,果农年龄增大,传统果园管理难度大、投入产出比低的弊端也显露无遗,农民对低质低效果园改造的需求愈发强烈。”柳林镇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乔磊说。  
  2022年,柳林镇紧抓宝塔区委、区政府关于低效果园改造的机遇,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全面推进低质低效果园改造。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该镇采取“1133”模式:即成立1支低效果园改造攻坚队,由镇长担任组长,果技站站长、相关副职、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为成员,强力推进改造项目落地实施;摸清1个底子(对全镇亩产低于500公斤的果园进行全面摸排,邀请土地、林业部门逐地块进行土地性质认定,确定5884亩园地可以实施改造);做好三项服务(一是全面宣传动员,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学习,用事实说话,不断增强果农参与低效果园改造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科学制定改造后土地分配方案,彻底解决农户担心的土地整理后地块划分问题。三是采取项目补贴+农户自筹的方式做好新建园全盘规划、品种选定、苗木调运工作);把好三个关口(一是把好全镇低效果园土地空间布局关。二是把好地块治理标准关。三是把好设施配套建设关,确保改造项目快速、高效推进)。  
  柳林镇对标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市场需求,按照幼园“七个一”标准化栽植模式栽植,推广青砧无支架矮化高效密植和矮化自根砧密植建园的栽植模式。同时,邀请市、区果业专家指导,成立技术服务队伍,紧抓节点、全程指导、跟踪服务。强力推广秋施基肥促生长、草帘覆盖保墒情、树体涂白防灾害、壅土埋堆保越冬、隔架搭建防倒伏、肥水滴灌省成本。全镇实施低效果园改造面积约3000亩,预计在两年后亩均产量可达1500斤以上,亩均产值约4500元,总产值可达1350万元,有效助推产业焕新、群众增收。  
  “下一步,柳林镇将持续对接各级单位支持,依托政策红利,紧抓改造契机,利用两到三年时间,在低效果园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全镇苹果产业科学化布局、标准化管理、有机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促进全镇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柳林镇党委书记程飞表示。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