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14日
五只蚕茧

李永恩
上周五的自习课上,王老师打开多媒体,点开微信,让大家看紫怡同学发给他的照片,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照片上是五只雪白透亮、快要成熟的蚕,体型粗短、呈纺锤形,卧在几片桑叶上。王老师开心地对学生说:“上次去市蚕研所的研学活动太有意义了!”
三月上旬的一个周末,王老师和几个朋友在安康恒口示范区的三条岭上游玩。那天,阳光明媚,天气煦暖。站在岭上,放眼望去,满山都是绿油油的桑树。桑树应该是年前就修剪了,植株的高矮、大小均匀,长势旺盛,枝条上长满了鲜嫩的叶子。
看见这景象,王老师联想到二十多年前家家植桑、户户养蚕的景象,当时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带领学生去蚕研所参观。
很快,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一百余名学生排好队伍奔赴蚕研所。首先来到三条岭,生物老师给学生介绍了我国桑树栽培历史,还介绍了丝绸的原料来源等知识。在蚕研所陈列馆里,学生们对形形色色的蚕具以及五彩斑斓的丝绸制品特别感兴趣,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讲解员给大家介绍古人如何“煮茧取丝”,还介绍养蚕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家里有种桑树的同学当即表示想尝试养蚕。听到学生有这种想法,讲解员很高兴,说蚕研所可免费提供蚕种。为避免浪费,蚕研所给想养蚕的同学每人提供五粒蚕种。
王老师教初二语文,安排学生每天写日记。自从研学回来后,王老师发现学生的日记越写越好,篇幅普遍变长,内容更具体,也比以前有文采。王老师觉得最有趣的,是紫怡和紫欣两姐妹。姐姐紫怡因为学校上延时课,每天早上天亮就出发,天擦黑才回家,她担心中间时间过长,会饿坏蚕宝宝。妹妹紫欣知道后主动提出要帮忙。紫欣上小学五年级,家对面就是学校,中午可以回家午睡半小时。想到紫欣听话又懂事,紫怡同意了。每天下午一放学,紫怡就赶紧回家去看蚕宝宝。看到蚕宝宝健康又活泼,给它们喂完桑叶后,紫怡才去厨房盛饭吃。
课间休息,学生们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描述养蚕的情形。除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提升外,王老师还发现,大家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学习氛围越来越浓,班风越来越好。最近一段时间,同学们见面,讨论最多的就是“我养的蚕长得如何如何”“蚕宝宝吃了好多桑叶”。看到同学们开心的笑脸,王老师很欣慰。
紫怡给王老师发来一张图片,因为距离近,照片特别清晰。照片上是五只蚕茧,雪白雪白的,还附有一行字“我养的蚕结茧了!”王老师觉得,应该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这份喜悦。所以,在星期五的自习课上,王老师专门打开多媒体,把图片上传,跟同学们一起欣赏蚕茧。
眼下,已进入夏收,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到傍晚,小村则格外清静,蛙鸣阵阵,充满了诗意。“今年我的收获也不少呢!”王老师心里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