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31日
雍州大地焕发新活力
绿宝果业负责人曹铭元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凤翔区范家寨镇镇长张革新(左)介绍相关情况。
工人们正在给泥塑描红画绿。
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中国泥塑第一村”一角。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张恒 杨杰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文旅融合交相辉映,传统工艺历久弥新……一幅铺陈在美丽乡村和沃野田间的精美画卷,记录着古雍州的历史积淀与时光悠长,也起笔勾勒着“新”凤翔的发展路径和崛起蓝图。
产业向新而行,城乡向美而生。5月23日,2024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一走进宝鸡市凤翔区,就能感受到这片古老土地上焕发的活力与生机:城乡美丽宜居,田野粮丰果香,产业集链成圈……一个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多元业态蓬勃发展、城乡加快蝶变跃升的新凤翔,正缓步走来。
1 酒香绵长,古韵流香点亮一城“诗和远方”
在中国白酒产业版图中,产自于凤翔区的西凤酒以其独特醇香和独到的酿造工艺而稳坐“中国四大名白酒”之一的宝座。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酿造白酒,西凤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凤翔,那如山酒瓮,那沉年酒香,堆积起西凤酒的“金”字招牌。
时值五月,西凤酒香愈加浓郁。当采访团来到陕西西凤酒厂集团有限公司时,在现代化的酿造车间,在积淀着岁月沉香的古老酒窖,更能感受到这份千年佳酿的醉人滋味和独到技艺。
“西凤酒以醇香典雅、甘润清爽而闻名,具有多类型香气、多层次风味等风格。”听着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雅芳的讲解,漫步在西凤酒产业园,绵长的文化味、地道的匠心味丝丝紧扣,关于古老雍州的记忆瞬间被释放出来。
一壶好酒,离不开酿酒人的匠心精神。西凤酒酿造工艺顺应自然、遵循古法,以优质高粱、小麦、豌豆为原料,浸料、落缸、发酵……走进酿造车间,传承数千年的西凤酒酿制过程一一展现,不仅演绎着“老凤翔”的风情,也在现代元素的加持下,愈显余味悠长。
冯雅芳介绍,近年来西凤酒在传承古法工艺的过程中,经历8次标志性技术改进和创新,形成了能够体现其工艺之复杂、时间之悠久的现行精细化酿造工艺,在节约资源、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酒香更加醇厚绵长。
“好酒,好香,好滋味!”在西凤酒文化馆的展示区,黔西南日报记者杨元恒品完一杯原浆酒后连连称赞,“口感香味很特别,尝一口就知道这酒里有故事、有历史、有文化。”
千年“凤酒”,古而不老。如今,西凤酒的酿制工艺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品牌价值不断跃升,2023年营收规模跨过“百亿”门槛。凭着这张“金”招牌,凤翔借势发力,建起凤香型白酒智能化酿酒生产线,在打造传统工艺、智能控制等酿酒新业态上高歌猛进。
与此同时,凤翔“以酒为媒”致力于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打造。从原料种植、酒的酿造,到加工包装、品牌营销等关联产业延伸,再到体验场景的开发,西凤酒正构建起一个完整而高效的产业链。
一座诗意城,酒香延绵画新境;一条创新路,不拘一格谋发展。虽历经千年,但西凤酒仍悠远香醇、滴滴如“金”,不仅兴起一方产业,更为雍州大地增添了“诗和远方”的新韵。
2 果香沁心,颗颗红润绘就乡村多彩画卷
凤翔地处渭河沿岸,是我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苹果产业一直是凤翔区的优势产业,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沐浴着初夏的阳光,行走在范家寨镇大沙凹村绿宝果业公司的苹果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果树郁郁葱葱,一个个小苹果已经穿上了土黄色的“新衣”。
“咱的精品苹果色泽艳丽、果形端庄,颜值高、味道美。”站在树行间,公司负责人曹铭元说,“自基地建成以来,我们不断进行创新,在给苹果添加了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元素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硒、豆类酵素等,让苹果的营养元素更加丰富,口感更好。”
绿宝果业公司是一个以果品种植、试验研究、示范开发、技术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在全国首创双矮苹果种植模式,并率先配备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设备。目前,公司培育的“曹儒”牌苹果商业品牌价值已跃升至1.54亿元。
“除了添加SOD、蜂蜜、黄豆外,我们的苹果采用蚯蚓粪作为基质栽培。有了蚯蚓的帮助,借助它们的粪肥来提高土壤有机质,让苹果口感更好,品质更高。”曹铭元称,“我们的苹果个个都是精品果,按去年的收益看,平均一个苹果卖到十几元,市场反响很好。”
这几年,凤翔区按照宽行密植、格网立架、草膜相间、绿色生态的方法,形成了以“矮化栽培、双矮引领、精作细管、精品生产”为核心的苹果种植“凤翔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果园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范家寨镇是凤翔区的苹果种植大镇,也是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百强镇。去年,全镇苹果种植面积3.1万亩,产量超7万吨。“目前,我们百亩规模以上的基地有12家、合作社22家。”说起镇上的苹果产业情况,范家寨镇镇长张革新头头是道,“为了把小苹果做成大产业,区上每年列支1.2亿元,用于品种改良、肥力提升、品牌推广等。”
好果子带来好效益。作为全国矮化苹果生产大区,凤翔区现已建成双矮优质苹果基地22万亩,国家级苹果标准园2个,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15个。目前,果农人均果品纯收入突破8000元,“凤翔苹果”品牌价值达20.16亿元。
果香四溢沁人心,果园连片绘美景。如今在凤翔,一颗颗红润香甜的苹果不仅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宝贝”,也成为乡村多彩画卷中的一抹亮丽色彩。
3 泥香如故,独特技艺开辟文旅融合赛道
出模、挂粉、勾线、上色……一抔泥土在泥塑师傅的巧手揉捏和描绘下,拥有了更鲜活的形态与“生命”,精致玲珑,令人爱不释手。
5月23日下午,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在这个有着“中国泥塑第一村”美誉的特色村落,采访团一行兴致盎然。从指尖流转的泥土,到质朴简练的泥坯,再到造型各异的泥塑……整个流程参观完,大家对“一抔泥土”有了新的认知。
“与其他地方的泥塑不同,凤翔泥塑色彩鲜艳、纹饰夸张,极具秦人的性格特点。同时,每个泥塑身上的纹饰、图腾都饱含着历史余韵,诉说着先人故事。”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与泥塑“相伴”40余年,倾注了很多心血。
在凤翔,一抔泥土能够“捏”出无限可能。作为我国留存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之一,凤翔泥塑历经世代传承,一个个技术精湛的工艺大师赋予这些作品新的内涵,原汁原味中又带有不同时代手艺人的理解与韵味。
泥塑“平安马”“富贵羊”相继登上国家生肖邮票主图案;“凤尾鸡”“旺财狗”先后在央视春晚、元宵节晚会亮相;“兔团团”成为央视兔年生肖形象文创产品……在村里的艺术博物馆,胡新明指着展厅陈列的作品给大家一一介绍:“我们的泥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现在火得很!”
一次次精彩“亮相”使凤翔泥塑声名大噪,当地村民也靠着“捏泥货”这门手艺过上了红火的日子。今年54岁的贾格萍从事泥塑工作已有十余年,目前在村里的艺博园手工作坊上班。“这是个好营生,一个月最少能挣5000元。”贾格萍拿着一件生肖老虎描摹上色,言语中满是骄傲。
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告诉记者,面对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村上建起凤翔泥塑陈列馆,以保护文化遗存、守住传统工艺、体现地方特色。同时,成立泥塑专业合作社,走农文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扩大凤翔泥塑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全村268户1000余名群众从事泥塑产业、2023年泥塑产值420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0万元……眼下,六营村的幸福美好生活,正如栩栩如生的凤翔泥塑一样,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本版图片由记者邵林喜 孙金龙 王东宇 摄
凤翔区范家寨镇镇长张革新(左)介绍相关情况。
工人们正在给泥塑描红画绿。
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中国泥塑第一村”一角。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张恒 杨杰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文旅融合交相辉映,传统工艺历久弥新……一幅铺陈在美丽乡村和沃野田间的精美画卷,记录着古雍州的历史积淀与时光悠长,也起笔勾勒着“新”凤翔的发展路径和崛起蓝图。
产业向新而行,城乡向美而生。5月23日,2024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一走进宝鸡市凤翔区,就能感受到这片古老土地上焕发的活力与生机:城乡美丽宜居,田野粮丰果香,产业集链成圈……一个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多元业态蓬勃发展、城乡加快蝶变跃升的新凤翔,正缓步走来。
1 酒香绵长,古韵流香点亮一城“诗和远方”
在中国白酒产业版图中,产自于凤翔区的西凤酒以其独特醇香和独到的酿造工艺而稳坐“中国四大名白酒”之一的宝座。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酿造白酒,西凤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凤翔,那如山酒瓮,那沉年酒香,堆积起西凤酒的“金”字招牌。
时值五月,西凤酒香愈加浓郁。当采访团来到陕西西凤酒厂集团有限公司时,在现代化的酿造车间,在积淀着岁月沉香的古老酒窖,更能感受到这份千年佳酿的醉人滋味和独到技艺。
“西凤酒以醇香典雅、甘润清爽而闻名,具有多类型香气、多层次风味等风格。”听着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雅芳的讲解,漫步在西凤酒产业园,绵长的文化味、地道的匠心味丝丝紧扣,关于古老雍州的记忆瞬间被释放出来。
一壶好酒,离不开酿酒人的匠心精神。西凤酒酿造工艺顺应自然、遵循古法,以优质高粱、小麦、豌豆为原料,浸料、落缸、发酵……走进酿造车间,传承数千年的西凤酒酿制过程一一展现,不仅演绎着“老凤翔”的风情,也在现代元素的加持下,愈显余味悠长。
冯雅芳介绍,近年来西凤酒在传承古法工艺的过程中,经历8次标志性技术改进和创新,形成了能够体现其工艺之复杂、时间之悠久的现行精细化酿造工艺,在节约资源、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酒香更加醇厚绵长。
“好酒,好香,好滋味!”在西凤酒文化馆的展示区,黔西南日报记者杨元恒品完一杯原浆酒后连连称赞,“口感香味很特别,尝一口就知道这酒里有故事、有历史、有文化。”
千年“凤酒”,古而不老。如今,西凤酒的酿制工艺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品牌价值不断跃升,2023年营收规模跨过“百亿”门槛。凭着这张“金”招牌,凤翔借势发力,建起凤香型白酒智能化酿酒生产线,在打造传统工艺、智能控制等酿酒新业态上高歌猛进。
与此同时,凤翔“以酒为媒”致力于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打造。从原料种植、酒的酿造,到加工包装、品牌营销等关联产业延伸,再到体验场景的开发,西凤酒正构建起一个完整而高效的产业链。
一座诗意城,酒香延绵画新境;一条创新路,不拘一格谋发展。虽历经千年,但西凤酒仍悠远香醇、滴滴如“金”,不仅兴起一方产业,更为雍州大地增添了“诗和远方”的新韵。
2 果香沁心,颗颗红润绘就乡村多彩画卷
凤翔地处渭河沿岸,是我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苹果产业一直是凤翔区的优势产业,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沐浴着初夏的阳光,行走在范家寨镇大沙凹村绿宝果业公司的苹果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果树郁郁葱葱,一个个小苹果已经穿上了土黄色的“新衣”。
“咱的精品苹果色泽艳丽、果形端庄,颜值高、味道美。”站在树行间,公司负责人曹铭元说,“自基地建成以来,我们不断进行创新,在给苹果添加了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元素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硒、豆类酵素等,让苹果的营养元素更加丰富,口感更好。”
绿宝果业公司是一个以果品种植、试验研究、示范开发、技术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在全国首创双矮苹果种植模式,并率先配备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设备。目前,公司培育的“曹儒”牌苹果商业品牌价值已跃升至1.54亿元。
“除了添加SOD、蜂蜜、黄豆外,我们的苹果采用蚯蚓粪作为基质栽培。有了蚯蚓的帮助,借助它们的粪肥来提高土壤有机质,让苹果口感更好,品质更高。”曹铭元称,“我们的苹果个个都是精品果,按去年的收益看,平均一个苹果卖到十几元,市场反响很好。”
这几年,凤翔区按照宽行密植、格网立架、草膜相间、绿色生态的方法,形成了以“矮化栽培、双矮引领、精作细管、精品生产”为核心的苹果种植“凤翔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果园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范家寨镇是凤翔区的苹果种植大镇,也是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百强镇。去年,全镇苹果种植面积3.1万亩,产量超7万吨。“目前,我们百亩规模以上的基地有12家、合作社22家。”说起镇上的苹果产业情况,范家寨镇镇长张革新头头是道,“为了把小苹果做成大产业,区上每年列支1.2亿元,用于品种改良、肥力提升、品牌推广等。”
好果子带来好效益。作为全国矮化苹果生产大区,凤翔区现已建成双矮优质苹果基地22万亩,国家级苹果标准园2个,省级优质苹果示范园15个。目前,果农人均果品纯收入突破8000元,“凤翔苹果”品牌价值达20.16亿元。
果香四溢沁人心,果园连片绘美景。如今在凤翔,一颗颗红润香甜的苹果不仅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宝贝”,也成为乡村多彩画卷中的一抹亮丽色彩。
3 泥香如故,独特技艺开辟文旅融合赛道
出模、挂粉、勾线、上色……一抔泥土在泥塑师傅的巧手揉捏和描绘下,拥有了更鲜活的形态与“生命”,精致玲珑,令人爱不释手。
5月23日下午,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在这个有着“中国泥塑第一村”美誉的特色村落,采访团一行兴致盎然。从指尖流转的泥土,到质朴简练的泥坯,再到造型各异的泥塑……整个流程参观完,大家对“一抔泥土”有了新的认知。
“与其他地方的泥塑不同,凤翔泥塑色彩鲜艳、纹饰夸张,极具秦人的性格特点。同时,每个泥塑身上的纹饰、图腾都饱含着历史余韵,诉说着先人故事。”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与泥塑“相伴”40余年,倾注了很多心血。
在凤翔,一抔泥土能够“捏”出无限可能。作为我国留存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之一,凤翔泥塑历经世代传承,一个个技术精湛的工艺大师赋予这些作品新的内涵,原汁原味中又带有不同时代手艺人的理解与韵味。
泥塑“平安马”“富贵羊”相继登上国家生肖邮票主图案;“凤尾鸡”“旺财狗”先后在央视春晚、元宵节晚会亮相;“兔团团”成为央视兔年生肖形象文创产品……在村里的艺术博物馆,胡新明指着展厅陈列的作品给大家一一介绍:“我们的泥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现在火得很!”
一次次精彩“亮相”使凤翔泥塑声名大噪,当地村民也靠着“捏泥货”这门手艺过上了红火的日子。今年54岁的贾格萍从事泥塑工作已有十余年,目前在村里的艺博园手工作坊上班。“这是个好营生,一个月最少能挣5000元。”贾格萍拿着一件生肖老虎描摹上色,言语中满是骄傲。
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告诉记者,面对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村上建起凤翔泥塑陈列馆,以保护文化遗存、守住传统工艺、体现地方特色。同时,成立泥塑专业合作社,走农文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扩大凤翔泥塑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全村268户1000余名群众从事泥塑产业、2023年泥塑产值420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0万元……眼下,六营村的幸福美好生活,正如栩栩如生的凤翔泥塑一样,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本版图片由记者邵林喜 孙金龙 王东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