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片“金叶子”铺就山乡致富路
    楮溪源茶山一角。

    李茂芳在直播卖茶。

    周自华在车间制茶。

    李田(左一)和镇巴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商议茶旅融合调研路线。

    村民在茶叶基地采茶。

  姚远 文/图
  5月17日,在汉中市芳悦茶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周自华和几名工人正在生产“镇巴毛尖”,随着动态烘干机的抖动,一片片茶叶从烘干机里出来,工人们迅速进行摊凉、散热……
  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种茶历史悠久,茶产业是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生态、高山、云雾”三大特点决定了镇巴产好茶。
  1 夫妻同心做强茶业
  20世纪60年代,周自华的老家镇巴县泾洋街道七里沟村家家户户种茶,周自华的父亲不但种茶,还收鲜叶制茶、卖茶。2014年,周自华、李茂芳夫妇决定回村种茶。“我们村有种茶传统,现有的零星茶园属老茶树,缺少管护,基本荒弃。加上村民分散经营,茶叶没有形成有效产业。”周自华暗下决心,一定要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传统优势产业——茶叶,重新焕发生机,让茶树变成“摇钱树”。
  通过不懈努力,周自华夫妇建成集中连片高产优质规范化茶园。可正当周自华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2015年4月,一场大雪将500多亩茶苗几乎全部冻死。当看到冻死的茶苗,周自华夫妇几乎崩溃,投入的心血毁于一旦。但性格倔强的周自华夫妇没有轻言放弃。
  为了熟练掌握种茶技术,周自华重新学习茶叶知识。育苗栽植、茶园管理、炒茶制茶,周自华虚心向其父亲及前辈请教。重新种下的茶树,他几乎每天都到基地精心管护,育苗、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控,一边干一边摸索。
  周自华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引进中茶108、陕茶1号、名山131等优良品种,集中连片种植生态茶2000余亩,建成标准化绿茶、红茶加工厂,配置机械化、清洁化茶叶生产线,年加工优质茶60吨。
  一个负责种茶,一个负责卖茶,周自华、李茂芳演绎起了“茶业伉俪”创业佳话。2018年,李茂芳接触了电商,注册了抖音账号,直播讲述镇巴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种茶历程,网销订单逐渐增加,成了县城有名的“茶叶姐姐”。
  “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李茂芳刚做电商时,每天花费10个小时分析网店购物数据。通过对市场的考察论证,李茂芳注册了企业账号,通过“互联网+抖音+视频号+微信”模式,带领团队经营,当年电商拿下200万元订单。2023年,她的电商平台直播带货10万件,李茂芳获得汉中市高素质农民农产品直播技能大赛优秀奖。
  2 茶旅融合焕发活力
  据了解,镇巴县每年安排4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茶产业发展;编制《镇巴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出台《镇巴县“十四五”茶产业高质量率先突破发展行动方案》,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就蓝图。
  兴隆镇以茶为媒,打造楮溪源AAA级景区,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新路。茶园观光园总面积6000亩,由怡溪春、楮河茗饮、定远春、裕禾四个茶园组成;建设茶园步道24公里、游客中心、人工湖面5万平方米,配套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项目,使楮溪源成为集生态旅游、茶叶采摘、农业观光、农家餐饮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地。
  镇巴县楮河茗饮茶业有限公司作为景区的主要建设方,累计投资3600余万元,在兴隆镇黑水塘村移民点、卫东寨、扁担溪、罗家山、铁矿梁一带,连片流转耕地、撂荒地及灌木林,建设了2600余亩高标准茶叶绿色生态产业基地。该公司修建循环硬化道路,治理沟渠、生产和观光步道、蓄水池等;栽植金弹子、马柳光、映山红等树种,配套建设接待中心、停车场、民宿、小酒馆、咖啡屋、星空露营地、观光凉亭、旅游公厕等服务设施。
  “我们公司和楮溪源景区,先后接待了省市百企茶区行、茶产业考察调研座谈会、兴隆镇‘茶乡庆丰收·民歌颂党恩’和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演暨农民丰收节等文旅活动,茶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得到逐渐体现。”镇巴县楮河茗饮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田说。
  3 昔日矿山变身茶山
  镇巴县盐场镇响洞村盛产煤炭,采矿业兴盛时,村上大小煤矿就有几十家。依靠煤炭经济,响洞村是当地最富裕、村民福利待遇最好的村庄。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资源枯竭、加上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响洞村所有矿井关停,几百人“下岗”失业。
  “矿山关了,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响洞村党支部达成共识——转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响洞村成立了“响洞林茶场”,茶叶种植规模虽然不大,但有一定基础。因此,最终确定了以茶叶种植为主、中药材和特色养殖为辅的产业发展道路。
  镇巴县隆升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森告诉记者,他的爷爷办过“响洞公社林茶场”,在他小的时候,就跟随爷爷进茶园、入茶厂,对“茶”有了粗浅认识。
  1996年,王森的爷爷将林茶场整体承包经营,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一边教书,一边当帮手。经过苦心经营,王森家成了村里的富裕户。2017年,因家庭的意外变故,茶厂的经营重担落在了王森的肩头,开启了响洞王家第三代茶人的传承之路。
  如今,镇巴县隆升茶业荣获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生态低碳茶认证企业,经营主体实现年产值2300余万元,带动2500余名群众增收470余万元。
  王森公司生产的镇巴毛尖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他为渔渡镇、盐场镇三个村集体经济注入资金115万元签订入股协议资金231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分红35万元,带动周边3500余农户入园务工;公司先后投入60余万元,改造动力电以及基础设施。
  镇巴县茶园面积16.3万亩,茶叶产量6500吨,产值13亿元。全县2万余户8万余人从事茶产业,户均收入3000元。该县连续五年举办陕西网上茶博会启动仪式及镇巴专场活动,连续四年举办“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能大赛,茶叶远销北京、深圳、西安、兰州等地。
  笔者在走访镇巴茶企时发现,涌现出来的第二代、第三代茶人,普遍年轻化、文化程度高,而且还勇于探索和创新。这正是镇巴茶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也是茶业发展的希望。
  “围绕一片小小的茶叶,把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演绎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镇巴县茶业技术指导站站长刘鑫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