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4月12日
筑牢实干之基,让“新形象工程”无处遁形
张恒 邵林喜
近年来,我国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个别地方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然在搞非必要、非急需项目,成为形式隐蔽、巧立名目的“新形象工程”。
“新形象工程”之所以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跑偏、错位。这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群众的不满,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政绩观,树立为民办实事的观念,将群众的需求和期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规划和实施项目时,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确保项目能够真正解决群众的问题。“新形象工程”背后,其实还是不唯实的老毛病,源于跑偏错位的政绩观。民生工程要着眼长足发展,做实“里子”,把事情做到百姓心坎上。唯有从思想根源入手,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其次,强化监督和问责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防止出现偷工减料、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把好审批关,扎紧“钱袋子”。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于那些搞“新形象工程”的领导干部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形象工程”的警惕性。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新形象工程”的危害性和纠正的必要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最后,注重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实施、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制度规范,确保各项工作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为脱离地方实际、加剧基层财政负担的“新形象工程”划出红线、立下规矩。在重大项目投资中,要加大民意征集、财政把关、审计监督和第三方评估等工作力度,落实好公众参与、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程序。
总之,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警惕“新形象工程”的滋生蔓延;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花架子”,求真务实,坚持为民初心,筑牢实干之基,让“中看不中用”的“新形象工程”无处遁形。
近年来,我国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个别地方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然在搞非必要、非急需项目,成为形式隐蔽、巧立名目的“新形象工程”。
“新形象工程”之所以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跑偏、错位。这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群众的不满,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政绩观,树立为民办实事的观念,将群众的需求和期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规划和实施项目时,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确保项目能够真正解决群众的问题。“新形象工程”背后,其实还是不唯实的老毛病,源于跑偏错位的政绩观。民生工程要着眼长足发展,做实“里子”,把事情做到百姓心坎上。唯有从思想根源入手,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其次,强化监督和问责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防止出现偷工减料、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把好审批关,扎紧“钱袋子”。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于那些搞“新形象工程”的领导干部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形象工程”的警惕性。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新形象工程”的危害性和纠正的必要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最后,注重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实施、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制度规范,确保各项工作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为脱离地方实际、加剧基层财政负担的“新形象工程”划出红线、立下规矩。在重大项目投资中,要加大民意征集、财政把关、审计监督和第三方评估等工作力度,落实好公众参与、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程序。
总之,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警惕“新形象工程”的滋生蔓延;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花架子”,求真务实,坚持为民初心,筑牢实干之基,让“中看不中用”的“新形象工程”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