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提升耕地质量 打造丰收良田
  本报记者 黄敏
  4月8日,在蒲城县荆姚镇朱雷村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现场,星罗棋布的农田郁郁葱葱,四通八达的田坎错落有致,科学分布的灌溉沟渠相互连接……良田美景尽收眼底。
  “这片地以前是盐碱地,改造后设施到位了,地也肥了,不光能多打粮食,环境也变美了。”望着绿油油的麦田,村民朱玉民感叹不已,“我种了9亩小麦,去年平均亩产达1000多斤,比预期好得多。今年小麦长势更好,肯定又是个丰收年。”
  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粮仓。渭南是全省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盐碱地集中分布区。近年来,渭南市各地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一方面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一方面持续对渭北80万亩农田排水(碱)系统进行提升改造,通过挖渠排碱、种植耐盐碱作物、发展水产养殖等方式,不断唤醒“沉睡”资源,使一片片盐碱地变身丰收田、“大粮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省自然资源系统聚焦农村土地占补平衡、全域土地综合改革提升等多个项目,引导各地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强化土壤管理新模式、拓宽农业生产空间,不断为粮食增产丰收蓄势赋能。
  眼下,正是春耕好时节。在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郑家坡村,几名村民推着手推式玉米播种机把一粒粒玉米种子播在新增的农田里。
  “土壤颜色发深,踩着有点黏脚,一看就有肥力。”种了半辈子地,村民郑文斌发现这几年土壤变“馋”了,特别是新增的这片耕地,肥料要上“饱”,粮食产量才能上去。今年开春后,村里邀请了农技专家进地头,对新增耕地进行测土培肥。村民们按照农技专家的办法,深翻、追肥了几次,这才开始播种。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城固县以丘陵地带为主,可补充耕地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这几年,城固县坚持严格保护耕地和狠抓占补平衡并重,通过种养结合、分类施策,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控,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耕地质量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对症开方、久久为功。近年来,我省以耕地保护“田长制”为抓手,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建起了“县域平衡为主、市域调剂为辅、省级统筹保障重点”的耕地占补平衡框架。同时,持续推进“旱改水”、“坡改梯”、小流域综合整治等措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全省新增耕地连续多年实现净增长,确保种粮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左右。
  此外,我省各地积极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挖土地潜力、拓宽利用渠道,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布局由北向南集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田耕种环境,推动果业、林业“由山下向山上”转移,实现“果树上山,粮食下川”。构建多元化建管机制,使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地力等级等落实到镇、到村、到具体地块,以农田建设“一张图”精准管理,确保每一片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焕发出新的生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