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手艺”到“守艺”
    杨卫斌正在校正木杆秤。





  本报记者 邵林喜 文/图
  随着电子秤、磅秤等现代秤的普及,木杆秤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手工制作木杆秤,杨卫斌就是其中一位。今年49岁的杨卫斌,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镇杨氏木杆秤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杨氏木杆秤的第四代传承人。他从1992年起跟随父亲学制秤,见证了木杆秤这件古老衡量器具的变迁。
  3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安高新区秦渡街道秦南村的杨卫斌秤铺,在二楼工作室,摆放着各种制式的木杆秤和重量不一的秤砣。据杨卫斌介绍,他制作的木杆秤,最大称量超过300公斤,最小的木杆秤能称量到克数。
  “一把木杆秤由秤杆、秤钩、秤砣、秤星和秤盘等部件组成,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工序严谨、复杂。”杨卫斌介绍,“从选料、制坯、刨圆、包铜皮、校秤、标画刻度、钻秤花、定秤星、打磨、上色、抛光、二次校正到最后的成型,大多数工序要靠手工完成,非常考验制秤师傅的耐心。”
  杨卫斌表示,木杆秤是我国古代一种智慧产物。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杨卫斌说。
  32年来,杨卫斌始终坚持制秤,秉承着“计量准确、质量可靠”的理念,一孔一星地用心做着每一杆秤。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