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3月11日
凝心聚力,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万龙山乡茅店村党总支书记谭新萍:
近些年,电商在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零散农户农产品生产端与消费端之间的对接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建议搭建从农村到城区、从产地到餐桌的直供直销渠道,对零散农户的农产品统一采购、认证、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加大农产品配送中心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共同开展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并对农超、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流通业态进行适当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绍兴市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明:
过去的一年里,由乡村体育赛事开启的乡村旅游热占据公众视野,乡村文旅有了发展的新突破口。建议“以乡村体育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期望通过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体育专业和管理人才、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专业化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体育指导员、教练员等人才的培养,提高乡村体育活动的专业性和组织管理水平,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综合赛事,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
当前西部农村人口外流仍然很多,返乡的年轻人数量有限。建议灵活用人留人,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通过与流动党员建立常态化联系,定期安排他们回村,提高参与感和归属感。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耀祥中学教务处副主任胡国柱:
当前托育机构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托育机构是非常匮乏的。建议推进托育服务供给,也要关注农村地区,让城乡托育服务发展得更为均衡,让农村家庭生娃没有“后顾之忧”。只有推动全社会普惠托育服务,重点减免农村家庭托育费用,才能让有托育需求的人享受到托育的好处。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丽:
今年全国两会,我非常关注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话题,也针对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土壤质量提升以及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话题提交了相关建议。建议应加快建立西部农田土壤绿色修复示范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提高粮食产量和安全性,才能最大程度守好“饭碗田”。除了土壤修复和质量提升,还应加强针对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的研究,保障粮食持续高产。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杨松: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参保人员不能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部分基层群众对医保政策的了解程度不深、健康意识薄弱,这也影响了城乡居民的参保意愿。建议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工作,加强基层医疗服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村级医疗服务队伍;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合理引导参保群众预期,推动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
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后,不仅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丰富的文化生活也让大家的精气神越来越足,对美好生活有了更新的期待。为进一步创新拓展城乡文化空间,建议基层文化活动不能包办,也不能放任不管,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也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提升文化能力,盘活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宁夏区委会主委王新军:
基层干部不是“表格员”、“跑腿员”,基层组织最主要的阵地应该在老百姓的庭院炕头和田间地头,最紧要的任务应该是把村民组织起来,了解村民的所想所盼,更好地服务于村民。建议要理顺行政管理和基层自治的关系,要把行政管理和基层自治各自的权限、职责确定清楚,实现职能归位,把基层干部从一些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
人口外流导致乡村青少年在成长关键期缺乏家庭支持,同时乡村地区心理健康诊疗资源相对匮乏,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缺乏求助途径。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普及放松深呼吸训练、正念冥想等心理技巧。还应强化学校心理辅导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比例,提供线上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技能培训,完善心理教师职称晋升体系。同时要完善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机制,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宣教,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提供分类、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家校定期沟通机制,消除心理病耻感。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陕西省委会主委张华俊:
农村能源革命是加快农村地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农村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建议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应坚持因地制宜,以“产业融合”为重要驱动力,以“分类施策”为关键要求,以“政企共建共治共享”为有效模式,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抢抓新能源产业革命机遇,加大对农村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利用等能源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综合)
近些年,电商在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零散农户农产品生产端与消费端之间的对接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建议搭建从农村到城区、从产地到餐桌的直供直销渠道,对零散农户的农产品统一采购、认证、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加大农产品配送中心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共同开展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并对农超、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流通业态进行适当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绍兴市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明:
过去的一年里,由乡村体育赛事开启的乡村旅游热占据公众视野,乡村文旅有了发展的新突破口。建议“以乡村体育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期望通过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体育专业和管理人才、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专业化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体育指导员、教练员等人才的培养,提高乡村体育活动的专业性和组织管理水平,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综合赛事,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
当前西部农村人口外流仍然很多,返乡的年轻人数量有限。建议灵活用人留人,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通过与流动党员建立常态化联系,定期安排他们回村,提高参与感和归属感。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耀祥中学教务处副主任胡国柱:
当前托育机构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托育机构是非常匮乏的。建议推进托育服务供给,也要关注农村地区,让城乡托育服务发展得更为均衡,让农村家庭生娃没有“后顾之忧”。只有推动全社会普惠托育服务,重点减免农村家庭托育费用,才能让有托育需求的人享受到托育的好处。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丽:
今年全国两会,我非常关注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话题,也针对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土壤质量提升以及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话题提交了相关建议。建议应加快建立西部农田土壤绿色修复示范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提高粮食产量和安全性,才能最大程度守好“饭碗田”。除了土壤修复和质量提升,还应加强针对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的研究,保障粮食持续高产。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杨松: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参保人员不能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部分基层群众对医保政策的了解程度不深、健康意识薄弱,这也影响了城乡居民的参保意愿。建议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工作,加强基层医疗服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村级医疗服务队伍;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合理引导参保群众预期,推动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
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后,不仅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丰富的文化生活也让大家的精气神越来越足,对美好生活有了更新的期待。为进一步创新拓展城乡文化空间,建议基层文化活动不能包办,也不能放任不管,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也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提升文化能力,盘活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宁夏区委会主委王新军:
基层干部不是“表格员”、“跑腿员”,基层组织最主要的阵地应该在老百姓的庭院炕头和田间地头,最紧要的任务应该是把村民组织起来,了解村民的所想所盼,更好地服务于村民。建议要理顺行政管理和基层自治的关系,要把行政管理和基层自治各自的权限、职责确定清楚,实现职能归位,把基层干部从一些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
人口外流导致乡村青少年在成长关键期缺乏家庭支持,同时乡村地区心理健康诊疗资源相对匮乏,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缺乏求助途径。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普及放松深呼吸训练、正念冥想等心理技巧。还应强化学校心理辅导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比例,提供线上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技能培训,完善心理教师职称晋升体系。同时要完善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机制,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宣教,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提供分类、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家校定期沟通机制,消除心理病耻感。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陕西省委会主委张华俊:
农村能源革命是加快农村地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农村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建议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应坚持因地制宜,以“产业融合”为重要驱动力,以“分类施策”为关键要求,以“政企共建共治共享”为有效模式,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抢抓新能源产业革命机遇,加大对农村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利用等能源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