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陕西:让优秀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本报记者 方腾
  “上一道道那坡勒坡,哎哟哟,下一道道梁……”1月19日下午,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里,欢快嘹亮的歌声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聆听。
  陕北民歌博物馆是一座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据介绍,博物馆还开发了VR、AR等人机互动科技手段活态化展示。在不同场景常态化配备陕北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场演唱,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多种陕北民歌的不同风情,从而推动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弘扬。
  像陕北民歌博物馆一样的非遗展馆多点开花。这正是我省近年来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不断助推陕西非遗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陕西现有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咸阳茯茶等4个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秦腔等9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族刺绣等76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8人、省级581人。现有陕北(榆林)和羌族(汉中)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非遗传承创新方面,我省强化系统保护。目前,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出台戏曲法规条例《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已正式实施。相继出台实施《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陕西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制度法规的贯彻落实,构建常态化落实机制。
  2023年2月,我省在榆林市举办“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现场交流活动和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活动,来自全国203个非遗项目、500余名非遗传承人亮相,现场“赶集”游客达60余万人(次),打造了一场“沉浸式深度体验展”和“好看、好吃、好玩的非遗盛会”。同时,深入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凤翔泥塑、西秦刺绣、洛南草编3个非遗工坊入选文旅部“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在我省,“非遗进景区”的案例不胜枚举。汉中市组织非遗项目在宁强汉江源、勉县诸葛古镇等景区驻场展演,策划推出“汉中历史民俗之旅”、“汉中非遗饕餮之旅”等非遗旅游线路,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此外,不断加强非遗文化品牌建设,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一大批陕西非遗传统项目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中国—中亚峰会”期间,横山腰鼓、秦腔、陕北民歌以及非遗特色小吃等陕西非遗大放异彩,秦腔博物馆里精彩的皮影戏演出、百年易俗社里的大秦之腔等,充分彰显了陕西非遗的独特魅力。陕西非遗在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精彩亮相,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贡献陕西力量。
  未来,我省将持续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推动非遗文化融入人民生活,让优秀的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