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1月31日
莫让“年度”考核成为“过度”考核
■ 赖雅芬
“千分制”不够用,还有“双千分制”、“三千分制”;考核越来越密集,日调度、周评比、月总结……年末岁首,各种年终总结、指标考核纷至沓来。在此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考核指标出现过多过细的倾向,林林总总、名目繁多。
作为考评手段之一,年终考核的目的是瞄准工作中的难处、症结,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然而在不少地方,考核量化指标清单繁多、标准过细,甚至详细得让不少干部感到困惑。为应对繁重的考评任务,需要准备大量表格、台账、资料、报告等,原本应该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时间和精力,却花在了应对过度考核的考评任务上。这一点,屡见不鲜。
考核既然被称为“指挥棒”,就要真正发挥指挥方向的作用。如果指标过细、内容过多,基层就会为了考核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工作的更深层意义,激发岗位新动能。“过度”考核让基层干部无暇顾及考核体系之外的内容,导致围绕考核做工作,而且做的仅仅是表面工作。
考核是个技术活,各级单位既要让考核发挥实效,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又要确保实现考准考实,确实不易。其中,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尤为重要。在结合基层实际,把最共性、最关键、最要突破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类,把握好考核的量和度的同时,也要让基层干部拿到文件就能找到发力点、看到“病灶”所在。
换言之,考核不单是为了出个文件,更要注重过程运行、结果分析,既要看到基层的落实结果、也要关注应对考核的过程要素,确保考核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考核要科学,就要将那些不必要的、对提质增效无益的冗余指标及时削减,将基层干部解放出来干实事、创实绩,不为考核所累。
“千分制”不够用,还有“双千分制”、“三千分制”;考核越来越密集,日调度、周评比、月总结……年末岁首,各种年终总结、指标考核纷至沓来。在此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考核指标出现过多过细的倾向,林林总总、名目繁多。
作为考评手段之一,年终考核的目的是瞄准工作中的难处、症结,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然而在不少地方,考核量化指标清单繁多、标准过细,甚至详细得让不少干部感到困惑。为应对繁重的考评任务,需要准备大量表格、台账、资料、报告等,原本应该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时间和精力,却花在了应对过度考核的考评任务上。这一点,屡见不鲜。
考核既然被称为“指挥棒”,就要真正发挥指挥方向的作用。如果指标过细、内容过多,基层就会为了考核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工作的更深层意义,激发岗位新动能。“过度”考核让基层干部无暇顾及考核体系之外的内容,导致围绕考核做工作,而且做的仅仅是表面工作。
考核是个技术活,各级单位既要让考核发挥实效,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又要确保实现考准考实,确实不易。其中,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尤为重要。在结合基层实际,把最共性、最关键、最要突破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类,把握好考核的量和度的同时,也要让基层干部拿到文件就能找到发力点、看到“病灶”所在。
换言之,考核不单是为了出个文件,更要注重过程运行、结果分析,既要看到基层的落实结果、也要关注应对考核的过程要素,确保考核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考核要科学,就要将那些不必要的、对提质增效无益的冗余指标及时削减,将基层干部解放出来干实事、创实绩,不为考核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