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方寸”庭院巧写振兴“文章”
——我省聚庭院“小美”推动乡村“大美”


  本报记者 杨杰
  一方庭院,藏着寻常烟火,记录着发展变迁,是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我省“五美庭院”创建工作深入推进,一个个小小庭院涵养出淳朴民风,升腾起浓浓乡情,一砖一瓦都展示着美丽乡村风貌,诉说着群众幸福生活。
  1 内外兼修 提“颜”增“质”
  寒冬凛冽,但安康市岚皋县南宫山镇的桂花村仍有一番好景致。1月15日,从桂花村高处的观景台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古梯田沿着山脊次第铺开,一座座民居散落其间,勾勒出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这梯田一年四季都有好风景,再加上村里环境大变样,游客一多,发展的路子就更多了。”瞅准了这个机会,57岁的村民赖邦国便盘算着将自家三间两层的旧楼房改造成民宿。
  “现在就差室内装修了,这几天抓紧干,争取春节前完工。到时候把家里人都叫回来一起经营。村上条件这么好,这条路准没错。”提起开民宿,赖邦国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他的这份欣喜与底气,源自一家人的新奔头和桂花村的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陕西省妇联以“卫生整洁环境美、摆放有序整齐美、养花种树生态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风尚和谐美”为标准,在全省掀起“五美庭院”创建热潮,桂花村也展开了“齐抓小家美庭院,共建桂花宜居村”的探索。
  “我们将‘五美庭院’创建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机结合,在完善村级污水管网、定点设置垃圾桶等多举措提升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广播、微信、抖音及群众会、院坝会等多平台多形式进行宣传,引导群众自觉美化房前屋后,并定期组织开展现场观摩评比。”南宫山镇党委副书记查文称。
  为实现乡村环境“长治久美”,南宫山镇以“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在各村创设“垃圾银行”,通过积分量化管理调动村民积极性。“平时有废品就扫码下单,会有专人上门回收,换了积分就能去村里兑生活用品。这样既避免了污染,大家还养成了好习惯,一举两得。”赖邦国说,在桂花村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
  和美乡村重在建设,贵在长效巩固。为此,桂花村将“五美庭院”创建作为每季度道德评议的重要内容,发挥“道德银行+爱心超市”作用,同时结合志愿活动、文明宣传及家风培育,持续改善民风,营造人人参与、共同维护的良好氛围。
  这个位于南宫山脚下的小村庄以庭院“小美”为乡村提“颜”增“质”,赢得发展先机。“下一步,桂花村将持续深化‘五美庭院’创建,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真正做到桂花香,田园美。”查文说。
  2 传承入心 巧手生“金”
  眼下本是冬闲时节,但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的妇女们可闲不下来。1月20日,吃过早饭,陈春苗就匆匆赶往合作社和工人们一起打包发货。“这是年前的最后一笔订单,咱一定得保质保量。”陈春苗一边叮嘱,一边将手上的草编工艺品仔仔细细检查个遍,确认无误后才开始包装。
  在临渭区巧娘草编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展示区内,收纳筐、挂件、摆件、扇子等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一旁的长桌前,工人们围坐在一起,质检、包装有条不紊。“‘临渭草编’的主要材料是麦秆、玉米皮,最开始是编草帽,后来结合了实用性与装饰性,品类丰富到近百种,2017年还被认定为省级非遗项目……”提起“临渭草编”,陈春苗滔滔不绝。
  作为“临渭草编”代表性传承人,陈春苗始终觉得,好技艺一定要被看见、被传承、被热爱,而她也为之努力着。“农闲的时候,我就把村里的妇女叫到一起,教她们怎么编。这样一来,既让更多人掌握了这门手艺,大家还多了一份收入。”陈春苗说。
  在省妇联创建“五美庭院”、拓展“庭院+”内涵、打造美丽经济新亮点的政策支持下,2018年,陈春苗创办了临渭区巧娘草编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非遗传承带动乡村女性就业增收。
  “我们采用灵活就业的方式,实行‘计件制’,大家在家里做好拿来工厂,由我们统一进行质检销售。”陈春苗说,合作社吸引了周边500余名乡村女性加入,产品畅销国内外。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草编技术水平,带动更多人就业,让非遗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自2017年以来,省妇联通过发展刺绣、藤编、草编等妇女手工和巾帼家政、现代农业、巾帼电商等产业,让我省女性实现居家就业、自主创业。
  据统计,省妇联累计投入4179万元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在手工产业方面,建立“妇”字号手工基地100余个、手工艺品专业村200个,专业协会700余个。全省现有妇女手工经济实体2846个,带动33万名妇女从业。
  3 农旅并进 融出新“景”
  连下了几场雪,天终于放晴,这让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草莓种植户薛永强欣喜不已。一大早,他就穿梭在棚里观察棚室温度,准备采摘用的篮子,直到一切妥当,就等着游客进棚。
  临近春节,正是草莓销售旺季,薛永强的手机每天都能收到很多条预定信息,4座大棚里红润鲜甜的草莓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虽然整天忙得团团转,可他心里甜滋滋的。
  “以前也是种果蔬,都得自己拉出去卖,一到大量上市时,心总悬着。现在好了,村上一发展,啥都带活了,游客上门采摘,销售问题也解决了。”守着采摘园,薛永强一年四季都有好营生。
  同样,在赵家岸村,村民吴军靠着民宿也有了一份好营生。走进村中的民宿区,依山而建的窑洞民宿风格古朴,青砖土墙、茅草屋顶,浓浓的地域风情令人不觉驻足。吴军的工作就是负责民宿设施的日常维护。“咋也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在村里上班,活不多,顾得上家还能领工资,这就满足了。”吴军说。
  薛永强、吴军好营生的背后,关联着赵家岸村齐抓环境、产业、文化、服务,共创“五美庭院”示范村的系列实践。
  2009年,赵家岸村完成整村搬迁后,通过“三变改革”招商引资,将闲置的300孔山体窑洞改造为“一院一景一主题”的现代民宿,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村民就业渠道。
  “我们还实行环卫保洁网格化、垃圾清运集中化,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绿化,并持续改善改造基础设施,让村民生活便捷舒适,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赵家岸村驻村第一书记史文洁介绍。
  赵家岸村的环境升级激活了更多新业态,采摘园、垂钓园、民宿、农家乐等相继开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过上了好光景。吴军和妻子也将自家闲置的六孔窑洞收拾出来做民宿,夫妻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借助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双重优势,赵家岸村围绕村庄山体步道重点打造了农耕文化耕读教育基地,创新开展民俗文化展演、沉浸式农耕体验,同时积极承办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和乡村振兴研学,以文化资源禀赋为产业发展提速增效。
  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创建县(市、区)级以上“五美庭院”示范户22万余户、“五美庭院”示范村1344个,真正将聚庭院“小美”、推动乡村“大美”从愿景变为现实,在广袤沃野绘就幸福乡村新画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