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乡村变化说不完
清水悠悠
  李永明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我对家乡吃水的历史记忆深刻。那时候,全村人吃水都是靠肩挑背扛解决。每天早晨天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村民们挑着水桶,晃晃悠悠地向水井的方向走去。一大早,水井边就排起了长队,水桶排成一条线,一担水要等好长时间。特别是夏天吃水紧张时,村民还得忍受蚊虫叮咬,烈日暴晒,用水十分艰难。
  家乡地处川道地区,人们挑水吃还能保障生活的用水需求,但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的村民来说,吃水贵如油。山里人吃水要走几公里的路,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寻找山泉水。很多人颤颤巍巍地担起两桶水,双手扶着扁担,边泼边洒,挑到家时只剩下半桶水。人们知道用水弥足珍贵,从不敢浪费一滴水。那时候,来了客人都是煮米饭,不做汤面,尽量节约水。
  遇到干旱年月,吃水更加困难,河谷断流,泉水枯竭,酷暑难耐。为了寻找水,村民们组织精壮劳力漫山遍野找水。山峰险峻,小道崎岖,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攀爬悬崖峭壁找水源,手上脚上被荆棘刺一道道血痕。当发现山崖下有珍珠状的露水渗出时,像发现了新大陆般高兴。他们用镰刀顺着露出的泉眼小心翼翼地疏通水路,待水量变大后,才让村民们排队接水,辛苦程度不言而喻。找不到山泉水的村民,只能吃蛤蟆滩的水,要慢慢沉淀澄净才能使用,洗澡都是一种奢侈。家乡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没水吃喝穷巴巴,好女不嫁五里坝。这是当年吃水难的一个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实施了“甘露工程”,重点解决村民的饮水难问题。到了九十年代初,经济条件好的村组自己建水厂,不仅满足了村民日常用水需求,还保障了饮水安全。后来,各地把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列为重点工作,修建自来水厂,把清澈的饮用水送到村民家中,吃水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我的家乡用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修建了一个大型供水厂,每家每户用水全覆盖。村民只要轻轻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流出来了,洗衣做饭方便快捷,再也不用为没水吃发愁。通水后,村里挖水渠保灌溉,修建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生产。
  如今的农村不比城里差,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周末一有时间,我就回到村里,过两天闲适轻松的生活。冬日,有人在水池边洗涤红苕,有人在翻晒架子上的粉条,有人在拿着花洒在浇花……大家说说笑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到大家的笑脸,我心里感觉很温暖。感恩美好时代,缺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