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粉条变“金条” 致富新“薯”光
    十里铺村粉条加工厂内忙碌的场景。

  刘彤 文/图
  陕北深冬,天寒地冻,山峁峁里、圪梁梁间尽披银装。在子长市栾家坪街道十里铺村的粉条加工厂内,村民们脚不沾地地忙前忙后,待36道工序完成,一堆堆马铃薯“转身”就“变”成了晶莹透亮的粉条。
  地处黄土高原的十里铺村,气候干燥、土质疏松、昼夜温差大,是马铃薯优质产区。就地取材制作“漏粉”,是家家户户传承至今的手艺。因为淀粉含量高,“十里铺粉条”久煮不烂、筋道爽口,在十里八乡堪称一绝。
  “虽说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但苦于价低、缺销路,粉条也多是单家独户小作坊生产,长期没有形成‘气候’。低效率重复劳动让大伙儿在农贸市场站一天,累得腿脚发麻也挣不下几个钱。”回忆起之前的光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贾向阳说。
  “一斤马铃薯卖不到1元,一斤粉条却至少能卖12元,这不就是‘土疙瘩’变黄金吗?加上村里人懂技术、会生产,只要组织起来,这个产业‘抗硬很’!”贾向阳说。
  看准了产业链延伸、附加值提升可能带来的收益,在帮扶单位国网延安供电公司的帮助下,十里铺村的粉条加工厂很快建成,轰隆隆的机器声从此不绝于耳,十里铺粉条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
  既是加工厂工人、又是种植大户的孙耀明说:“我们的粉条生产是传统手工加机器制作,确保了质量稳步提升:机器把马铃薯磨成淀粉,不仅提高了产量,还稳定了品质;剩余的清洗、分离、沉淀、加热、成型、晾晒等工序,依然是不变的手工制作。一到腊月,十里铺粉条就成为线上、线下的紧俏货,大伙儿的收益也在逐年增加。”
  在粉条加工的带动下,十里铺和周边农村村民种植马铃薯的劲头更足了。“仅十里铺一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近300亩,户均增收2万元不成问题。”贾向阳说,在乡村振兴中,十里铺村从拓宽生产、加工、销售渠道入手,做大做强粉条产业。“2023年,全村粉条产量超7万斤,村集体净利润超30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当地从育苗研发、储藏保鲜、加工升级等多方面入手,马铃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潜能持续释放,马铃薯走出了田间、走向了市场。
  “在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子长市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2023年子长全市82个脱贫村,9932户、25947人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已脱贫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5万元。”子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增宁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