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美丽乡村绘新景
    旬邑县张家村乡土博物馆外景。

  本报记者 张恒 通讯员 袁媛 文/图
  “看到村子变化这么大,道路宽敞,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还有年代感强烈的乡土博物馆、公社食堂,特别惊喜。”1月5日,从深圳回家探亲的旬邑县太村镇张家村村民张晓刚漫步村中,深有感触地说。
  只见张晓刚用手机到处拍摄村子的迷人风景,他满是骄傲地说:“我要把家乡的发展变迁发到朋友圈和抖音上,邀请更多的人来旬邑游玩。”
  张家村旧名兴隆堡,近年来在村两委带领下,确定了“产业强体 风貌塑形 文化铸魂”的村庄建设设计路径。
  张海洲是张家村党支部书记,早年在外包揽工程。2021年,他主动请缨回村任职。上任后,了解到村上剩余劳动力较多,他结合个人专长,成立了“张家村建筑施工队”,既解决了村民务工问题,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两年,张家村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成150亩青储玉米种植基地、300亩连翘生产基地,投资150万元改造建成一座现代化粮油加工厂。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人均收入1.6万元。
  同时,张家村两委充分挖掘村情村史、乡风民俗等乡土文化元素,利用楹联、挂件、铁艺等载体,一点点、一件件勾画出“锦绣兴隆堡 幸福张家村”等文化符号。漫步张家村,造型独特的挂件、风格迥异的墙体画、鲜艳别致的“苹果”路灯,融宣传、教育、美化为一体,向游客讲述着乡村发展、乡风文明、乡情浓郁的美丽故事。
  如何让文化因子更加动人心弦,吸引更多的外地旅客,张家村的带头人在思索。
  有了想法就会有办法。2023年,张家村借助废弃村小校舍,打造出“张家村乡土博物馆”。村民一呼百应,纷纷捐献出家里的老物件。黑白电视机、旧式缝纫机、犁、耧、耙……似乎要把20世纪的发展变迁浓缩在了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走进博物馆,就如同搭乘着一列穿越百年的时空列车,可以深入探索渭北高原的民俗风情、农耕文化。
  “乡村要宜居,更要宜业,要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有所收获,更要让村子里的父老乡亲钱包充实、心里踏实。所以我们在不断做大‘产业蛋糕’,用产业发展带领乡村建设的步伐更加稳健。”张海洲说。
  2023年,依靠村集体粮油基地和乡土博物馆,张家村建起了公社食堂。游客在沉浸式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可以在食堂里品尝农家现磨面粉制作的饸饹、花子馍等各种旬邑特色面食,还可以现场体验其制作过程,可谓是游在此、吃在此、学在此、玩在此,其乐无穷。
  “我们的食堂不仅对外开放,还给村上的独居老人提供一日三餐。老人在家里生活无忧,年轻人奋斗的劲头就更大了。明年,我们联动村集体收入和村里在外发展情况好的群众进行捐赠,准备将村子的基础设施再改造再提升。届时张家村定有更加美好的景象。”张海洲乐呵呵地描绘着村子的未来。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