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横山: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横山稻田美如画。(资料图)

    冯家峁村奖补大会。(资料图)

    横山螃蟹捕捞节。(资料图)

  吴文英 边莫涵
  近年来,榆林市横山区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总方针,聚力投身农业农村“主战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一幅产业兴村富民的乡村振兴新景象徐徐展开。
  产业奖补 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在横山区高镇冯家峁村,冬日的村委会大院里热闹非凡,严寒的天气丝毫抵挡不住人们脸上的喜悦,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为村里95户远志种植户发放了40万元的远志销售奖补资金。
  “今年我种了十几亩远志,卖了20多万元。今天又领了2万多元奖补资金,感谢党的好政策。口袋里有了钱,以后我们种药材更有信心了。”种植户李玉龙一边数着手里刚领的钱一边高兴地说。
  冯家峁村党支部书记鲁鹏介绍,2023年,全村远志种植面积3700亩,覆盖50%的农户,收入达1500多万元,辐射带动横山全区种植远志面积达1.3万亩以上。下一步,冯家峁村将逐步打造陕北最大的远志集散基地和药厂远志专供基地,带动横山及周边地区远志产业快速发展。
  冯家峁村远志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是横山区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精心选取一批示范点、代表村,集中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典型。按照横山区乡村振兴规划布局,2023年,全区安排衔接资金6760万元,高标准创建市级示范村8个,巩固提升示范村13个,通过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经营主体带动、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治理、人才引进、文化赋能、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十大提升行动”,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五大振兴目标,涌现出了一批以高镇冯家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双城王梁“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园区+农户”、雷龙湾沙峁“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全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集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村民致富之路。
  在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横山区用准用活“产业奖补”政策,出台了《特色产业奖补办法》,安排衔接资金1137万元,奖补中药材、果业、稻渔、水稻、新型经营主体四类五个项目,采购并发放各类播种机、肥料、种子、地膜、滴灌带等农用物资1600余万元,促进“羊、稻、药、果”等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安排衔接资金1120万元,扶持2797户低收入户新建标准化羊舍、标准化草棚,购置饲草料加工机具,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促进产业兴旺。
  以工代赈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在横山区党岔镇王家坬村的农田里,10.9公里的田间生产道路正在铺设中,村民孙旺金和几位村民正干劲十足。“以前的道路一下雨都是泥泞,到农忙的时候三轮车陷在泥里根本走不动,太耽误干活了。现在给我们把这条路铺成了砖路,以后干农活的时候方便了。村上还组织我们过来干活赚钱,又不用出远门,真的太好了。”孙旺金说。
  与此同时,在王家坬村内,70米的桥涵修建工程主体已经完工,村民王利平正在赶附属设施的进度。在通过严格考核后,王利平成为了该村“以工代赈”项目务工队伍中的一员,一个月下来收入几千元,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到家,这可比外出务工强多了。新建了基础设施,补齐了发展短板,解决了生产需求,还能在家门口打工赚到钱,这让村民们格外高兴。
  王家坬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军介绍,村上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取群众决策、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的方式,带动当地90多名村民参与务工。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
  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要求,为切实提高帮扶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横山区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出台了《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办法》,大力推广“经营主体直接带动、吸纳就业、资产入股、以工代赈”等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持续增加收入。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力度,积极创新拓展赈济模式,充分发挥“赈”的高效作用,盘活劳动力闲置资源,让困难户、监测户通过务工形式参与项目建设,获取劳动报酬。逐步形成以工代赈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稳定群众增收致富的良好局面,助力乡村振兴。
  “文旅+农业”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在横山区第三届“无定河美 稻蟹飘香”稻蟹捕捞节现场,各路游客纷至沓来,赏美景、捉螃蟹、品美食……每年农历八九月份,正是螃蟹肥美的时节,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里一只只稻田蟹在水中游走。前来的游客近距离参观稻蟹养殖基地,手拿工具穿梭于田间体验捕捞的乐趣,现场品尝稻蟹,参与特色农产品展销、蟹王争霸赛等多项互动体验活动。“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新鲜肥美的螃蟹,还能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真的是太好了。”市民刘先生说。
  横山区境内无定河绵延百余公里,湿地辽阔,围绕区委“一带三区多点”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横山区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在无定河沿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景观农业、渔副业和文化旅游业,深度挖掘水稻规模种植潜力。横山区从辽宁等地引进优质蟹种,发展“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生态稻蟹综合种植养殖模式,并发挥其在稳粮、增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的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绿色发展”的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2023年,横山区水产养殖面积达1849公顷,稻田养蟹面积达2670公顷,可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300 吨,渔业经济总产值4000多万元。
  如何将得天独厚的资源转化为产品,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当地经济的长久发展?横山区在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横山要围绕无定河“百里画廊”建设目标,按照无定河流域文旅发展全产业融合、全季节体验、全方位辐射和全社会参与思路,将横山无定河文旅打造成榆林乃至“陕西旅游+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复合发展一体推进的典型示范。
  2023年7月,横山区与榆林旅投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双方联合打造“无定河文旅带”,将横山老腰鼓、波罗古堡、波罗老瓷厂、党岔啤酒厂、无定河稻田及横山羊、稻田蟹、响水豆腐等优势独特的农业品牌元素相融合,通过文化旅游带动无定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文旅+农业”深度融合打造无定河流域新的增长极,促进乡村振兴转型升级。
  通过一系列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和项目的落地,横山区强基固本筑堡垒,逐步构建起了“一带三区多点”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芦河、无定河沿岸为主线,利用地理优势、文化优势、水资源优势,集中建设集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带。
  目前,横山区正逐步健全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仓储冷链、物流配送、集散交易等体系,努力把无定河上游打造为省级农业示范区,把无定河中下游打造为稻渔综合绿色种养区,把芦河东岸和无定河南部区域打造为旱作节水农业先行区,依托“一带三区多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