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20日
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助推乡村振兴
安秀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能够持续为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凝神聚气。渭南市为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振兴,坚持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为主线,聚集多方力量和资源,走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种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让群众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生力军,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进而提升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同时,运用多媒体平台,采取“团队+才艺表演+直播带货”的方式,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以文强农、助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乡村振兴实质上是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要素融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荔县文化馆立足乡村振兴实际,发挥职能、大胆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种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为村民群众提供了更加满意的服务。
大荔县现代农业相对发达,40多万亩的设施冬枣产业、“三红”产业(红薯、红萝卜、红辣椒)和以早熟苹果、葡萄、李子等为主的杂果产业,构建百万亩“美丽产业图”,打造出大荔“水果之乡”的美誉。
大荔农民在丰收的同时,期盼着在田间地头听听戏、看看节目。于是,大荔县文化馆组建了4支文艺服务队陆续走进各个乡村的田间地头、设施大棚、村头巷尾、A级景区,使“乡村振兴种文化”在全县迅速展开。他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化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种文化”活动,为群众“送演出”,确保每个乡镇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专业文艺团队的演出。
舞台上,演员们倾情表演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红灯记》、《表花》、《赶坡》、《梁秋燕》等唱段及戏歌《人面桃花》、快板、相声等,现场观看的村民们激情高涨,掌声不断。有的村民受现场氛围的感染,情不自禁地与演员们进行互动。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悠扬的秦声、欢快的笑声与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欢乐祥和的美好画面,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真正成为群众满意的“暖心工程”,让文化“温饱”逐步走向文化“小康”。
汇聚多方力量,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下,文化文艺院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积极提高站位,树立全局意识,进行融合创新,不仅整合文化部门的资源,更汇聚“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金融下乡”等多方力量,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
蒲城县剧团在开展“乡村振兴种文化”的系列活动中,常态化联合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卫生、教育等部门,相互协作、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套餐,实实在在把欢乐和政策送到群众身边,用艺术点缀基层群众生活,用文化丰富基层群众精神。
当了解到群众对国家的惠农政策不太清楚时,蒲城县剧团立即印发上万份政策宣传资料送到群众手中;当了解到果农对病虫害的防治有困惑时,即刻联系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实地指导,破解群众关于防治病虫害方面的难题。同时,还联系县公安局荆姚派出所民警深入果园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他们以定制化、特色化、文艺化等形式,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中去,让群众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了解到惠农政策,学到了果树病虫防害、科技致富和法律维权等知识,使群众发家致富的底气更足。
在每次的宣讲过程中,宣传人员对农民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做了详细解答,争取让农民群众清楚每一项政策、明白每一个知识点、搞懂每一个问题,真正提升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让农民群众深深地感受到“好生活源于好政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宣传人员耐心详细的业务讲解及热情贴心的服务受到了现场村民的一致好评。农民群众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更有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勤劳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
蒲城县剧团用融合发展的理念,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组织“乡村振兴种文化”文艺演出和文化宣传的同时,把“三农”、科技、卫生、教育和金融等领域相关惠农好政策科普到千家万户,为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了“新样板”。
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培养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送文化、送演出”,更让农民群众参与其中。农民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所在。
澄城县剧团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种文化”的过程中,注重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互动,发现了新的突破点,即根据群众的需求,编排出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节目,让农村自乐班和村民群众共同参与其中,共同演出。
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了村民群众的浓厚兴趣和文化创造力,让村民群众真正成为主角。在农忙之余,澄城县剧团还组织专业戏曲和文艺人才指导群众提升表演技巧与演唱水平,积极打造文化专业户、百姓小剧场、锣鼓秧歌队、村歌红歌队等多支农民文化团队,建立新的农村文化根据地,为有不同文化需求的村民群众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乡村文化娱乐、文化教育、文化学习得到蓬勃发展。
各团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不仅促进了戏曲和文化艺术在农村地区传承、传播和普及发展,还把传统文化“种”在群众心里,让群众一步一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生力军,用文化自信引领群众在精神上更加富裕,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发挥平台优势,实现以文强农、助农增收
乡村振兴,文化赋能。文化文艺系统工作者增强服务与担当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紧紧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的灵魂提供定制式服务,创新活动的载体,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地域特色,盘活乡村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实现优势文化产品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无缝对接,为乡村文化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荔县剧团在推动“乡村振兴种文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从农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在认真调研和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组织业务骨干编写歌舞、快板、相声、小戏等节目,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和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采取“团队+才艺表演+直播带货”的方式,走进全县17个镇152个村,开展活动296次,制作宣传县域农副产品专题宣传片26个,为群众销售农副产品100余万公斤,为群众增产增收100余万元,提振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致富产业和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精气神。
在今年的劳动节、端午节期间,“乡村振兴种文化”文艺服务队走进大荔县多个A级景区,在丰图义仓、新茂生态观光园、沙苑湖广场、冬枣小镇、沙苑花海等景区共计演出18场,并利用县剧团官方视频号、抖音、快手、秦岭云视等直播平台同步直播。线下受惠游客累计3万人(次),线上累计观看人数9.6万人(次)。通过文旅融合的模式,陪伴群众和游客度过愉快的小长假,为游客奉献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使文化事业和乡村产业两者相得益彰,实现乡村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相统一,达到了以文强农,助农增收,实现了乡村振兴的目的。
乡村振兴,是农村农民的振兴,离不开深深根植在广袤农村大地上的乡土文化的振兴。渭南市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种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菜单式、定制式、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充实壮大了乡村文化组织和文化人才队伍,不仅繁荣活跃了乡村文化,而且对于巩固拓展乡村文化阵地、带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摸索出了一条依靠文化发展乡村,实现经济富裕、精神富足的共同富裕之路,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因此,要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发展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探索出富有成效的服务模式,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品质,以乡村文化繁荣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胜利。G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能够持续为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凝神聚气。渭南市为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振兴,坚持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为主线,聚集多方力量和资源,走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种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让群众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生力军,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进而提升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同时,运用多媒体平台,采取“团队+才艺表演+直播带货”的方式,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以文强农、助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乡村振兴实质上是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要素融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荔县文化馆立足乡村振兴实际,发挥职能、大胆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种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为村民群众提供了更加满意的服务。
大荔县现代农业相对发达,40多万亩的设施冬枣产业、“三红”产业(红薯、红萝卜、红辣椒)和以早熟苹果、葡萄、李子等为主的杂果产业,构建百万亩“美丽产业图”,打造出大荔“水果之乡”的美誉。
大荔农民在丰收的同时,期盼着在田间地头听听戏、看看节目。于是,大荔县文化馆组建了4支文艺服务队陆续走进各个乡村的田间地头、设施大棚、村头巷尾、A级景区,使“乡村振兴种文化”在全县迅速展开。他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化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种文化”活动,为群众“送演出”,确保每个乡镇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专业文艺团队的演出。
舞台上,演员们倾情表演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红灯记》、《表花》、《赶坡》、《梁秋燕》等唱段及戏歌《人面桃花》、快板、相声等,现场观看的村民们激情高涨,掌声不断。有的村民受现场氛围的感染,情不自禁地与演员们进行互动。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悠扬的秦声、欢快的笑声与田园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欢乐祥和的美好画面,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真正成为群众满意的“暖心工程”,让文化“温饱”逐步走向文化“小康”。
汇聚多方力量,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下,文化文艺院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积极提高站位,树立全局意识,进行融合创新,不仅整合文化部门的资源,更汇聚“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金融下乡”等多方力量,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
蒲城县剧团在开展“乡村振兴种文化”的系列活动中,常态化联合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卫生、教育等部门,相互协作、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套餐,实实在在把欢乐和政策送到群众身边,用艺术点缀基层群众生活,用文化丰富基层群众精神。
当了解到群众对国家的惠农政策不太清楚时,蒲城县剧团立即印发上万份政策宣传资料送到群众手中;当了解到果农对病虫害的防治有困惑时,即刻联系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实地指导,破解群众关于防治病虫害方面的难题。同时,还联系县公安局荆姚派出所民警深入果园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他们以定制化、特色化、文艺化等形式,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中去,让群众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了解到惠农政策,学到了果树病虫防害、科技致富和法律维权等知识,使群众发家致富的底气更足。
在每次的宣讲过程中,宣传人员对农民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做了详细解答,争取让农民群众清楚每一项政策、明白每一个知识点、搞懂每一个问题,真正提升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让农民群众深深地感受到“好生活源于好政策”、“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宣传人员耐心详细的业务讲解及热情贴心的服务受到了现场村民的一致好评。农民群众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更有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勤劳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
蒲城县剧团用融合发展的理念,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组织“乡村振兴种文化”文艺演出和文化宣传的同时,把“三农”、科技、卫生、教育和金融等领域相关惠农好政策科普到千家万户,为乡村文化振兴打造了“新样板”。
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培养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送文化、送演出”,更让农民群众参与其中。农民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受益者,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所在。
澄城县剧团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种文化”的过程中,注重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互动,发现了新的突破点,即根据群众的需求,编排出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节目,让农村自乐班和村民群众共同参与其中,共同演出。
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了村民群众的浓厚兴趣和文化创造力,让村民群众真正成为主角。在农忙之余,澄城县剧团还组织专业戏曲和文艺人才指导群众提升表演技巧与演唱水平,积极打造文化专业户、百姓小剧场、锣鼓秧歌队、村歌红歌队等多支农民文化团队,建立新的农村文化根据地,为有不同文化需求的村民群众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乡村文化娱乐、文化教育、文化学习得到蓬勃发展。
各团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不仅促进了戏曲和文化艺术在农村地区传承、传播和普及发展,还把传统文化“种”在群众心里,让群众一步一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生力军,用文化自信引领群众在精神上更加富裕,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发挥平台优势,实现以文强农、助农增收
乡村振兴,文化赋能。文化文艺系统工作者增强服务与担当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紧紧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的灵魂提供定制式服务,创新活动的载体,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地域特色,盘活乡村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实现优势文化产品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无缝对接,为乡村文化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荔县剧团在推动“乡村振兴种文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从农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在认真调研和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组织业务骨干编写歌舞、快板、相声、小戏等节目,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和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采取“团队+才艺表演+直播带货”的方式,走进全县17个镇152个村,开展活动296次,制作宣传县域农副产品专题宣传片26个,为群众销售农副产品100余万公斤,为群众增产增收100余万元,提振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村致富产业和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精气神。
在今年的劳动节、端午节期间,“乡村振兴种文化”文艺服务队走进大荔县多个A级景区,在丰图义仓、新茂生态观光园、沙苑湖广场、冬枣小镇、沙苑花海等景区共计演出18场,并利用县剧团官方视频号、抖音、快手、秦岭云视等直播平台同步直播。线下受惠游客累计3万人(次),线上累计观看人数9.6万人(次)。通过文旅融合的模式,陪伴群众和游客度过愉快的小长假,为游客奉献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使文化事业和乡村产业两者相得益彰,实现乡村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相统一,达到了以文强农,助农增收,实现了乡村振兴的目的。
乡村振兴,是农村农民的振兴,离不开深深根植在广袤农村大地上的乡土文化的振兴。渭南市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种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菜单式、定制式、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充实壮大了乡村文化组织和文化人才队伍,不仅繁荣活跃了乡村文化,而且对于巩固拓展乡村文化阵地、带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摸索出了一条依靠文化发展乡村,实现经济富裕、精神富足的共同富裕之路,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因此,要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发展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探索出富有成效的服务模式,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品质,以乡村文化繁荣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胜利。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