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06日
“慧”新景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陕西人能种出好苹果,不光是因为产地好、政策好、人努力,更少不了科技的功劳。从秦岭北麓、渭北旱塬再到陕北的黄土高原,无数科研人员奔走在田间地头,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一颗颗红艳艳的苹果挂满枝头,用智慧和汗水绘就出一幅硕果累累的新图景。
冬日的渭北旱塬,沟沟峁峁的果园里,果农们清园、追肥,为来年的丰收忙碌着。
除了辛勤忙碌,年年的好“丰”景还来自新品种、新技术铺开的好路子。11月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的试验田里,59岁的赵政阳教授带着几名学生给果树“问诊把脉”。“别看这树果子长得好,可有几条枝是多余的。要是不剪掉,就会影响主干枝的长势。”只听“咔嚓”一声,指头粗的枝条应声而落。赵政阳在一棵苹果树下边讲解、边示范。
自打试验站开始创建,赵政阳就一头扎在了白水苹果基地。做规划、引资源、做杂交、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作为陕西省苹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18年来,他带领团队实现了苹果杂交育种新突破,先后培育出了“瑞阳”、“瑞雪”、“ 瑞香红”等10多个新优品种。
1 耕耘
一年365天,赵政阳有一半时间在果园里忙活。夏天脸晒得脱皮,冬天手冻得长疮。时间长了,周边的果农跟他熟悉了,当着他的面也敢开玩笑:“赵老师,看你这架势,哪有一点儿教授的样子,干起活来比咱这些庄稼汉都卖力。”
长期以来,我国苹果的栽培品种90%以上是从国外引进,除了20世纪7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育成的“秦冠”外,国内苹果自主品种生产栽培得很少。这让赵政阳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能让中国人吃上自己培育出来的好苹果,2005年3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渭南市白水县筹建苹果试验站时,他背着大包小包二话不说就来了。
当时,试验站的选址在白水县杜康镇一片近乎荒废的农场,条件十分简陋。修围墙、拉水电、平场地……赵政阳和同事们不光要干地里的体力活,还要整理资料、定方案。一伙人经常一熬就是大半夜。
“那时候,虽然吃不好睡不好,可人人都像上了发条一样,浑身上下都是劲儿。”赵政阳说,试验站里除了基础设施外,第一个建好的就是一块小小的杂交育种苗圃。也正是这片育种苗圃,开启了培育“瑞阳”、“瑞雪”、“ 瑞香红”等国产新优品种的新征程。
从杂交授粉到最终审定,一个新品种的育成要经过15年到20年时间。而赵政阳他们要做的就是从前期培育的每个组合的上万株杂交种子后代中,通过初选、复选和决选,最终选出符合要求的理想优系。
有一年,选配的一个杂交组合眼看着到了最后关头,苗圃里好不容易才选出来的好苗子却在一夜之间全没了。大家的心情跌到了谷底。“都打起精神来,大不了咱重来一遍。”虽然估摸着苗子是被附近的农户当作新品种“顺走”了,可赵政阳不得不硬着头皮给大家打气。
这个小插曲让“瑞阳”面世的时间又推后了两年。就这样,一次次杂交选育,一次次失败重来。终于,一个个好吃又好看的苹果新品种面世了。
2 解密
白水的果农都知道赵政阳会上树。一名教授三两下爬到苹果树上,刚坐稳靠实,就拿着果树剪“咔嚓”、“咔嚓”剪起来,干得美也讲得美。刚开始,大家听课不专心,都守在树底下,光害怕赵政阳从树上掉下来。
“别操心我,这算个啥事,都把耳朵竖起来好好听。”赵政阳这一嗓子喊出来,树下的果农再也不敢操闲心了,一个比一个听得认真。
培育一个新品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刚到白水时,赵政阳带着大伙经常几个月泡在试验室里,调试仪器设备、建立分析方法、进行果实评价……试验苗木定植后,从春天到秋天,从田间管理到每个生长阶段对树体的观察记载,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否则,这些过程来年又得从头再走一遍。
“不管啥品种,要落到地里,长出成果,科学管理是关键。”和赵政阳搭档多年,试验站站长高华提起育种那些事,也有说不完的话,“这是个费时费力又费钱的活儿,其中的艰难,不干这事的人体会不到。”
“反反复复,不知道失败了多少回,还是没有结果,大伙心里都着急,可没有一个人往后退。”说起往事,高华沉默了好长时间,“那时候大家都憋着一口气,非要把技术难关一道一道地攻下来不可。”
功夫下到了,成果也出来了。从“秦阳”到“三瑞”,18年里,白水试验站培育的10多个苹果新优品种像插上翅膀一样,从技术端飞向了生产端,一大批果农也跟着走上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过去10多年,随着产量提升,苹果市场曾呈现出“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局面。面对急需转型的大趋势,陕西苹果产业该如何破题?那就是:从“拼市场”转向“拼科技”。为了扫清发展路上的“拦路虎”,无数个像赵政阳、高华一样的科研人员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开展杂交、选育、示范、推广工作。
苹果产业提质增效的“金钥匙”就这样一步步地握到了自己手中。
3 满枝
“瑞香红”通过了国审!
去年7月,这个好消息传来的时候,赵政阳团队兴奋不已。这是继“瑞阳”、“瑞雪”通过国审后,他们培育的又一个优质晚熟苹果新品种。
“一个新品种的培育没有10多年甚至20多年的时间根本成不了气候。”这一点,高华深有体会,“这些新品种要取得实效,就得把‘课堂’搬到果园里,通过一次次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教,让果农真正学得会、能上手。”
新品种培育出来了,不走出“试验室”咋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效益?常年在果园里跑,不管是赵政阳还是高华,都见过不少果农因为“一窍不得、少挣几百”。他们迫切想让这些年来的心血“落地”,让每一个果农都能受益。
“瑞阳”14年,“瑞雪”16年,“瑞香红”17年,这是“三瑞”系列苹果新优品种从孕育到诞生的时间。如今,这3个新品种已被10余个省区引进试栽,在全国苹果主产区推广面积40多万亩。
“苹果种‘三瑞’,效益翻三倍。”白水县北井头乡果农毕根虎前年开始栽种这些新品种,“‘三瑞’苹果产量高、易管理、口感好。按礼盒走,单个苹果最高能卖到20元,一亩地净赚6万多元。”
打通苹果产业科技“最后一公里”,不光一个团队在发力。在陕西,除了赵政阳团队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锋旺团队选育的“秦脆”、“秦蜜”等新优品种也让越来越多的果农收获了科技的红利。
依靠科技赋能,小苹果变得越来越“大”。目前,陕西栽培苹果品种近百个、千亩以上规模的品种约50个。从早、中、晚熟品种,到红、黄、绿多个色系,一个个新成果、一项项新技术“开”满枝头,让这片黄土地变得愈发多彩。
这些年来,渭北旱塬的沟沟峁峁,关中果乡的村村落落,赵政阳都跑遍了。如今,他的日程表上又多了一个目标:把研发的“触角”伸得再远一点,打造出更有科技含量的苹果种业“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