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荒地复耕 闲地复绿
让绿色深刻融入陕西高质量发展大脉络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本报记者 黄敏
  11月27日,在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中坪村一片撂荒地里,两台挖掘机正将地里的杂草灌木连根刨起,泥土被铲翻出来。
  “这块地荒了好多年,不打粮食不说,还影响环境。”在中坪村村民张长顺的心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一点都不能浪费,“这一平整,就是一块肥田。再种上麦子、蔬菜,等到天气暖和了,绿油油的,看着都养眼。”
  促进荒地整治是保障粮食生产、守牢农业“基本盘”、优化农业空间的关键一环。今年以来,丹凤县在落实田长制工作的同时,按照“一户一策、一地一策”原则,实行“农户自愿、亲友代管、村委会代种”的复耕复种新模式,切实提高后期耕地管护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县已累计恢复整改耕地5032亩。
  绿色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我省通过开展撂荒地整治、农田连片整治等措施,实现荒地变良田、小田变大田。同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耕地土壤改良和治理修复,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新格局,更好地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沃野良田,满目葱茏;绿水青山,尽显斑斓……初冬时节,行走在汉中市汉台区老君镇付庙村,连绵起伏的山地上,绿草茵茵、林木茂盛,处处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好风景。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林木杂乱、满目苍凉的荒草地。“去年,我们通过实施残次林地、荒草地复垦项目,对这片山地进行改造,增加耕地400多亩。”老君镇相关负责人称。
  绿色优先,美丽陕西一张蓝图绘到底。近年来,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等手段,厚植生态底色,提升生态功能。同时,聚焦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城市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激活“沉睡”的资源,实现了荒地复耕、闲地复绿,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美景和城乡活力交融共荣的多彩画卷。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放眼陕西,每一个空间格局规划关键词中,绿色处处体现。“我省将在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的基础上,创新秦巴山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科学谋划农田生态提升和全域综合整治,加大城镇生态廊道建设,让绿色深刻融入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大脉络,走出一条生态修复、城乡建设、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