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守“古风” 出“新韵”
  ■ 杨杰
  近日,随着国内首部古装种田剧《田耕纪》的热播,剧中取景地——浙江省温州市暨家寨、屿北等古村落吸引了众多目光。
  碧溪竹排、水车草棚、榫卯建筑……众多元素借助镜头语言美“出圈”,更在社交平台上刮起了一阵徒步溯源游的“打卡风”。古村落的“出圈”于当地文旅产业发展而言,无疑是一次有力的“助攻”。
  此次古村落与影视剧作的“跨界”联动,不仅为受众提供了视听享受,也为古村落“破圈”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各地纷纷探索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效。
  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地区在古村落保护方面仍存在盲目跟风之嫌,甚至引发了保护不到位、留存不完整,或是在后期建设中未能守住自身特色,一味热衷于同质化建设等问题。还有的只知“静态”保护,而忽略其内涵与价值的挖掘提升。长此以往,只会让古村落失了“本味”,难以发展。
  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做好这一工作,还需坚持传承与“活化”并重,守住“古风”,还得能出“新韵”,方是正解。
  古村落见证着乡村发展变迁,也留存着传统文化根脉,对其传承保护要做到“有形”与“无形”的兼备。在建筑景观保护中,要避免陷入“标本式保护”和“破坏式开发”的误区,应在尊重历史、守住特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改造提升,既要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又要服务乡村发展。此外,还应深入挖掘当地独特文化、民间风俗、手工技艺等,建立专有保护机制,并在宣传推广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原住村民文化认同感,吸引更多力量参与传承保护。
  作为“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古村落要真正释放其多元价值,就要在“活化”二字上做文章,就像浙江温州暨家寨、屿北等古村落与影视剧作的联动。可利用传统建筑打造特色文化场所,拓展公共服务空间,在文化保护和空间可持续发展中找到平衡。还可依托丰富资源进行文化品牌创建,通过文化注入与产品设计推动古村落活化发展。在产业方面,除因地制宜壮大旅游业之外,还应挖掘培育其他特色产业,以“价值产值”双提升推动古村落重焕新生。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