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以水兴业 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延安市安塞区马家沟坝系。(资料图)

    延长县郑庄小流域治理。(资料图)

    澄城县安里镇义井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资料图)

  王缠卫 刘艳芹
  “小流域治理关系长远。”我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聚力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水源保护、人居环境提升等统筹规划,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助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增强了水土保持功能,又促进了群众增产增收,让三秦大地生态文明底色更加厚重亮丽。
  1 治河疏水 保护流域河湖水生态系统
  11月16日,在安康市汉阴县双河口镇三柳村,远处绿水青山古柳树,近处小桥流水大荷塘,成为游客休闲的好去处。这得益于当地实施的青泥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方位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面貌。2023年,三柳村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汉阴县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生态种植、坡面治理、建设生态长廊等方式,保护流域河湖水生态系统,实现河湖治理与城市、乡村发展格局的良性互动,催生乡村美丽经济发展新动能。”汉阴县水利局局长蒋孝军说。
  安康市平利县地处秦巴山脉、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是国家主体功能示范区、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平利县蒋家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一个集理念引领、典型示范、生态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水保科普教育示范园。目前已建成茶园休闲观光区、水保科普教育区、河道自然修复区、山洪沟生态治理区、高陡边坡防护区、封禁与生态修复区六个功能区。
  “示范园统筹生态保护与功能修复、水保治理与富民产业,每年入园观光旅游、健身、科普学习的人数超10万人(次)。环境美、人气旺、百姓富,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平利县水利局水保股股长陈麟冲说。
  近年来,平利县累计投入2.4亿元,实施城乡污水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厕所革命等水环境治理项目,推动清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逐步实现人水和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目标。
  有着“秦岭最美是商洛”之称的商洛市,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力度,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结合全市地域特色不断探索实践,推动水土保持提质增效,形成政府统筹、水利为主、部门通力合作的长效推动机制。
  “十四五”以来,商洛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9.65%。全市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650万吨,减少出境泥沙180万吨。2022年,柞水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镇安县磨石沟清洁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2 治山保水 守护绿水青山实现村美民富
  根据陕西省2022年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延安市水土流失面积为17754.8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52.06%。“山峁缓坡修梯田,陡坡山间种林草,沟道打坝造良田”,延安市正以多样化的高原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模式为青山绿水赋能。
  延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山区群众致富的重要举措,坚持把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该市先后成功实施了无定河流域、杏子河流域、延河流域、北洛河流域、清涧河流域综合治理,许多小流域治理程度达80%以上,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延安市林草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重。经过不断探索,该市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梁峁沟坡塬统一规划,实施山水林田草路综合治理,打造了延川梁家河、安塞南沟、宝塔薛张等一批“水美乡村、水富乡村”小流域治理示范样板。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07%,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1.3%,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变化,为全国提供了生态修复的“延安样本”。
  在绿中富、在富中绿。延安市坚持把水土保持作为山区群众致富的生命线。全市20万亩坝地高产稳产,年均增产约9600万元,被农民形象地称为“米粮屯”、“钱袋子”;结合坡耕地治理,发展山桃山杏、梨果等经济林445万亩;修通生产道路2230公里,为群众致富奠定了扎实基础。
  作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1年以来,延安市紧紧抓住机遇,各级各部门投入水土保持资金18.6亿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1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58座、拦沙坝49座,除险加固淤地坝75座,坡改梯面积3.66万亩,新建和维修生态涝池42座。曾经黄土裸露的黄土高坡,如今满眼绿意、山清水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大幅提升。
  3 以水兴业 拓宽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南沟、北沟都绿了,沟里也有水了。”在渭南市澄城县尧头窑景区开旅游观光车的雷永红,有说有笑地感受着绿水青山的舒适。
  澄城县位于渭北旱塬东北部,属北洛河流域。复杂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让澄城县成为全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截至2022年底,澄城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2.2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82.84%。昔日广种薄收的坡耕地,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正在发生新的嬗变。
  澄城县寺前镇吴坡村由于地势高,以前不仅水上不去,而且水土流失严重。2012年,澄城县水土保持工作站联合吴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沟坡洪水利用、陡坡防护、生态清洁、种草养畜四大措施为支撑,融合区域产业发展、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激活乡村动能助力乡村振兴。如今吴坡村沟壑间松柏连绵不断,山坡上梯田环绕,18座蓄水的生态涝池波光粼粼。这里也成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A级旅游景区。
  截至目前,吴坡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已完成新打水源井5眼,铺设灌溉管网317公里,设施灌溉面积7049亩;修筑护坡6000平方米,栽植水保林1260亩,发展经济作物5967亩;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增长、乡村旅游,不仅提升了乡村的“颜值”,也拉动了“产值”。
  渭南市委、市政府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市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治理工作方针,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作用,扎实推动以水兴业助力乡村振兴。”11月20日,渭南市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保护治理科科长董尉说。
  此外,渭南市还组织实施了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和“水土保持工程VR+数字孪生系统”项目,做到精准实施相应防汛预案,有效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信息化平台媒介集中展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园、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的实施效果,为实现“智慧水保”迈出坚实一步。
  从黄河沿线,泾渭洛水,到秦巴山区,我省持续推广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和方法,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提供更多更优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产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