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9日
红枣产业兴 日子比枣甜
本报记者 黄敏
秋冬时节,陕北红枣大丰收。一颗颗红枣个大味甜,但由于采摘期短,鲜果量大且不易保存,要想卖出好价钱并不容易。红枣的出路在哪里?在高标准枣园里,在深加工车间里,在红枣全产业链上……
11月19日,记者走进府谷县碛塄农业园区郝家寨村,平坦宽阔的马路、郁郁葱葱的枣林、整齐漂亮的移民新居尽收眼底。近年来,郝家寨村依托红枣产业,美化乡村,修建景观,加快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休闲文化旅游产业,使整个村子焕然一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近一段时间,在郝家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红枣加工车间里,村民们加班加点制作紫晶枣,不仅给全村900多亩红枣找到了好出路,还通过就近就业实现了多渠道增收。
“我家有3亩枣树,林下还套种了土豆,每年红枣、土豆两丰收。”在合作社务工的郝家寨村村民郝永前正把红枣推出烤炉,枣香弥漫在车间里。随后,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枣经过工人们的筛选、包装,变得更有“身价”。
郝永前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红枣种植规模大了,红枣的品质越来越好。每到秋天,坡上沟下红红的大枣挂满枝头,空气里都是红枣的清香。
红枣是郝家寨村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近年来,郝家寨村在扩大红枣种植规模的同时,积极示范推广马铃薯、红薯、花生、谷子等林下经济种植模式,实施枣林“围栏养鸡”项目,进一步引导村民做大做强红枣深加工,大大提高了红枣的经济附加值,也带动了全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2000元上升到9000多元。
今年,郝家寨村又投资80万元建设了红枣烤炉,红枣经过筛选、蒸煮、烘焙、晾晒等工序,加工制作成紫晶枣,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红枣产量大且不易保存的难题,也让村民们实现了增收。
“现在已经加工了8吨紫晶枣,以订单形式销售一空。接下来,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客户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产量也会增长,预计明年可以加工16吨。”在郝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郝广安的记忆里,以前,村民们经常把红枣当成饲料卖给附近企业,一年的收成有时连成本都不够。而紫晶枣枣香浓郁、酸甜软糯,价格比鲜枣高出好几倍,真正提升了红枣的附加值。
为做大红枣产业品牌,郝家寨村还结合村子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文化旅游产业,使生态、文化、旅游、乡村建设和红枣等特色产业多元融合、齐头并进,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这两年,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村里的产业兴、人气旺。大伙农忙时下地干活,闲了就近务工。这样一来,除了红枣产业外,家里又多了一项收入。”郝永前乐呵呵地说,“吃住行都不愁,不出村就能挣到钱,现在的生活比红枣还甜。”
秋冬时节,陕北红枣大丰收。一颗颗红枣个大味甜,但由于采摘期短,鲜果量大且不易保存,要想卖出好价钱并不容易。红枣的出路在哪里?在高标准枣园里,在深加工车间里,在红枣全产业链上……
11月19日,记者走进府谷县碛塄农业园区郝家寨村,平坦宽阔的马路、郁郁葱葱的枣林、整齐漂亮的移民新居尽收眼底。近年来,郝家寨村依托红枣产业,美化乡村,修建景观,加快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休闲文化旅游产业,使整个村子焕然一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近一段时间,在郝家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红枣加工车间里,村民们加班加点制作紫晶枣,不仅给全村900多亩红枣找到了好出路,还通过就近就业实现了多渠道增收。
“我家有3亩枣树,林下还套种了土豆,每年红枣、土豆两丰收。”在合作社务工的郝家寨村村民郝永前正把红枣推出烤炉,枣香弥漫在车间里。随后,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枣经过工人们的筛选、包装,变得更有“身价”。
郝永前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红枣种植规模大了,红枣的品质越来越好。每到秋天,坡上沟下红红的大枣挂满枝头,空气里都是红枣的清香。
红枣是郝家寨村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近年来,郝家寨村在扩大红枣种植规模的同时,积极示范推广马铃薯、红薯、花生、谷子等林下经济种植模式,实施枣林“围栏养鸡”项目,进一步引导村民做大做强红枣深加工,大大提高了红枣的经济附加值,也带动了全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2000元上升到9000多元。
今年,郝家寨村又投资80万元建设了红枣烤炉,红枣经过筛选、蒸煮、烘焙、晾晒等工序,加工制作成紫晶枣,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红枣产量大且不易保存的难题,也让村民们实现了增收。
“现在已经加工了8吨紫晶枣,以订单形式销售一空。接下来,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客户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产量也会增长,预计明年可以加工16吨。”在郝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郝广安的记忆里,以前,村民们经常把红枣当成饲料卖给附近企业,一年的收成有时连成本都不够。而紫晶枣枣香浓郁、酸甜软糯,价格比鲜枣高出好几倍,真正提升了红枣的附加值。
为做大红枣产业品牌,郝家寨村还结合村子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文化旅游产业,使生态、文化、旅游、乡村建设和红枣等特色产业多元融合、齐头并进,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这两年,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村里的产业兴、人气旺。大伙农忙时下地干活,闲了就近务工。这样一来,除了红枣产业外,家里又多了一项收入。”郝永前乐呵呵地说,“吃住行都不愁,不出村就能挣到钱,现在的生活比红枣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