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乡情
水井

  刘锋

  我家院子里曾经有一口水井,除了我们自己打水外,好多没有水井的乡亲们常常一大早就来我家打水。为了不让乡亲们在大门外等候,能及时打到水,爷爷每天都起得很早,打开大门,拿起扫把,把前后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随着打水的乡亲们鱼贯而入,寂静的院子慢慢热闹起来。乡亲们一边打水,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不绝于耳的说笑声,回荡在院子上空。
  井底下有个特点,冬暖夏凉。为了发挥贮藏作用,父亲在井筒半腰横向挖了一个洞。秋收时节分到的红薯,一时半会吃不完,为了防止冻坏,就冬藏起来。到了夏天,一些瓜果蔬菜,防止放坏了,也冷藏到洞里,像冰箱一样,能起到保鲜作用。
  我家的水井是父亲和爷爷利用农闲时节挖掘而成的。父亲用小镢头,一下一下挖着,再用小铲子把挖出来的土,铲到地面上。当挖到铲子够不到地面的时候,爷爷就摇着辘轳,用竹筐往上拉土。与打水一样,用井绳上的铁钩钩住竹筐,摇着辘轳放下去,再把父亲挖的土,一筐一筐地拉上来。
  井筒越挖越深,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从黑咕隆咚的井筒里不时传来父亲沉闷而粗壮的呼吸声。爷爷听着于心不忍,就趴在井口大喊,让父亲快点上来。倔强的父亲一边答应着,一边继续坚持着。实在坚持不住了,这才摇着井绳,示意爷爷把他拉上来。
  疲惫不堪的父亲爬出井口,瘫坐在地上,喘着粗气。母亲端来一盆热水,让父亲洗把脸,又递上一杯水。父亲端起杯子,一饮而尽。稍作休息,父亲又一次下到井里,继续深挖。
  就这样,挖了好几天工夫,挖到十几米深的时候,终于看见了水。但这远远不够,为了让水井有充足的水量,父亲继续深挖了一米左右,这才收工。
  我家的水井比别人家的深很多,遇到干旱少雨的季节,别人家的水井打不上来水,而我们家的水井水量充足。到我家打水的乡亲越来越多,家里也越发热闹起来。
  但好景不长,随着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我家的井水也越来越少,越来越浑浊,导致无法饮用。前来打水的乡亲们得知详情后,连声哀叹着转身离去。爷爷望着乡亲们失落的背影,一声令下,让父亲下井淘井。
  爷爷在上面摇辘轳,父亲把井绳系在腰间,踩着井壁预留的脚窝,小心翼翼地下到井底。由于井水很少,井里的空气比较稀薄,导致父亲呼吸有点困难。为了保障父亲呼吸到足量的氧气,爷爷把借来的橡胶管一头固定在风箱的出风口,一头放到井底,让大哥和二哥轮流不停歇地推拉风箱,向井底吹着风。
  父亲穿着高筒雨鞋,站在冰冷的泥水中,摸着黑用小镢头,一下一下挖着泥土。爷爷在上面摇着辘轳,用水桶把泥土拉上来。直到井水漫过腰间,从头到脚沾满泥水的父亲,这才把井绳系在腰间,踩着脚窝,在爷爷的帮助下,上到地面。
  经过一晚上的沉淀,井水又一次变得清亮如初。父亲打上来一桶水,奶奶急不可耐地上前舀了一碗,咕咚咕咚喝了起来。
  “慢慢喝,小心呛着!”爷爷微笑着,走出大门外,四下里张望着。遇到过路的乡亲们,就告诉他们淘好井的消息。
  乡亲们闻讯后,提着桶,三三两两,走进我家院子。他们兴高采烈地一边摇着辘轳打水,一边说着千恩万谢的话语。静寂的院子里,再次响起阵阵欢声笑语。父亲站在院子里,一言不发,微笑着,脸上露出无比满足的幸福感。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