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4日
“农光互补”收获致富新“薯光”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通讯员 李娜 刘娟丽
“突突突……”11月13日上午,在白水县西固镇潘家村陕煤蒲白新能源公司10万千瓦光伏基地,一辆拖拉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所过之处,深藏在土里的红薯也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一个个颜色鲜亮、薯形端正。几位村民紧随其后捡拾红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阳光照得越好,我们心里越高兴。”光伏电站项目负责人李超满脸带笑地说,“我们采取‘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上面发电,下面种植,一地两用,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经济效益,群众也从中受益不少。”
2021年,蒲白矿业有限公司投资4.68亿元建设了100MW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全部完工后,公司因地制宜,将光伏发电与煤炭沉陷地综合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农光互补模式,鼓励和引导当地种植大户承包光伏板下土地种植农作物,并带动周边村民增收。2200余亩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从今年4月份正式投产至今,已累计生产清洁电力9500余万度。
潘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陕煤蒲白新能源公司合作,在西固镇潘家村、东文化村及周边村的光伏板下种植了药用菊花、红薯、荞麦等农作物。
眼下,正是红薯成熟上市的季节。每天,潘家村党支部书记田惠民都要组织大量村民来采收,基地里从早到晚都是一片繁忙景象。在集中连片的太阳能电池板下,七八名妇女跟在拖拉机后面,手拿自制的小铁钩顺着红薯秧子一拽,一串串红薯就被连根拉出,再由专人一个个捡拾到塑料筐内。
“我们年龄大了,出去打工也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在这捡红薯离家近,一天能挣150元,还不影响照看家里,我觉得挺知足的。”西固镇东文化村村民王琴满意地说。
对于眼下的收成,李超也觉得很满足。“今年我们基地种了700亩红薯,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此外,其他地里种植的200亩药材和100亩菊花也是喜获丰收,腾出来的地里现在又种了100亩血麦,咱的光伏板下没有一块地是闲置的。”李超说,“‘农光互补’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多重收益,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养项目,完善板下种植生态,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突突突……”11月13日上午,在白水县西固镇潘家村陕煤蒲白新能源公司10万千瓦光伏基地,一辆拖拉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所过之处,深藏在土里的红薯也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一个个颜色鲜亮、薯形端正。几位村民紧随其后捡拾红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阳光照得越好,我们心里越高兴。”光伏电站项目负责人李超满脸带笑地说,“我们采取‘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上面发电,下面种植,一地两用,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经济效益,群众也从中受益不少。”
2021年,蒲白矿业有限公司投资4.68亿元建设了100MW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全部完工后,公司因地制宜,将光伏发电与煤炭沉陷地综合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农光互补模式,鼓励和引导当地种植大户承包光伏板下土地种植农作物,并带动周边村民增收。2200余亩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从今年4月份正式投产至今,已累计生产清洁电力9500余万度。
潘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陕煤蒲白新能源公司合作,在西固镇潘家村、东文化村及周边村的光伏板下种植了药用菊花、红薯、荞麦等农作物。
眼下,正是红薯成熟上市的季节。每天,潘家村党支部书记田惠民都要组织大量村民来采收,基地里从早到晚都是一片繁忙景象。在集中连片的太阳能电池板下,七八名妇女跟在拖拉机后面,手拿自制的小铁钩顺着红薯秧子一拽,一串串红薯就被连根拉出,再由专人一个个捡拾到塑料筐内。
“我们年龄大了,出去打工也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在这捡红薯离家近,一天能挣150元,还不影响照看家里,我觉得挺知足的。”西固镇东文化村村民王琴满意地说。
对于眼下的收成,李超也觉得很满足。“今年我们基地种了700亩红薯,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此外,其他地里种植的200亩药材和100亩菊花也是喜获丰收,腾出来的地里现在又种了100亩血麦,咱的光伏板下没有一块地是闲置的。”李超说,“‘农光互补’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多重收益,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养项目,完善板下种植生态,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