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2日
宁强羌绣 指尖“生”画
本报记者 张恒 王东宇
11月17日,在丝博会6号现代农业展馆宁强羌族展位前,穿着民族服装的绣娘正在现场刺绣,只见她舞动双手“随心而绣”,不一会儿,周围便围了几位游客。
“手真巧,你看,绣得多好!”现场,围观的人对刺绣很感兴趣,一边夸赞一边打开手机拍照。
正在刺绣的女子名叫陈红梅,是宁强县禅家岩镇洛水洞村人。“我奶奶喜欢刺绣,小时候看见奶奶绣东西,就凑在跟前学样子,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能上手了。”陈红梅告诉记者,“2017年,进了公司参加了培训,刺绣技术有了系统提高,也开阔了我的思维。紧接着,公司提供平台,我就成了自由职业者。平时管娃,抽空刺绣,既不影响家里事情还捎带把钱挣了。别看我是宝妈,一个月靠着刺绣也能挣2000元呢。”
如果说刺绣让陈红梅增收,那么对于在同一个公司的李晓丽而言,刺绣则改变了她的命运。李晓丽是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人。小时候,一次意外,她被烧伤了面部和双手。从小不自信的她,自从接触刺绣后就多了份心安。
“我喜欢刺绣。来到公司后,通过培训,我提升了技术,也开阔了眼界,整个人开朗了很多。现在,我每月能挣近2000元。”李晓丽微笑着说,“管娃之余有点事情做,对我很重要。”
能够让陈红梅等绣娘居家“办公”的人是王小琴。2015年,她注册了“羌州绣娘”商标,并成立了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带动1000余名妇女在家里灵活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至2万元。
“保护、传承、创新,让更多的农村妇女有事可做,凭借一技之长增收致富,同时也让宁强羌绣走出大山,成为带动一方的文化品牌和产业品牌。”王小琴说。
11月17日,在丝博会6号现代农业展馆宁强羌族展位前,穿着民族服装的绣娘正在现场刺绣,只见她舞动双手“随心而绣”,不一会儿,周围便围了几位游客。
“手真巧,你看,绣得多好!”现场,围观的人对刺绣很感兴趣,一边夸赞一边打开手机拍照。
正在刺绣的女子名叫陈红梅,是宁强县禅家岩镇洛水洞村人。“我奶奶喜欢刺绣,小时候看见奶奶绣东西,就凑在跟前学样子,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能上手了。”陈红梅告诉记者,“2017年,进了公司参加了培训,刺绣技术有了系统提高,也开阔了我的思维。紧接着,公司提供平台,我就成了自由职业者。平时管娃,抽空刺绣,既不影响家里事情还捎带把钱挣了。别看我是宝妈,一个月靠着刺绣也能挣2000元呢。”
如果说刺绣让陈红梅增收,那么对于在同一个公司的李晓丽而言,刺绣则改变了她的命运。李晓丽是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人。小时候,一次意外,她被烧伤了面部和双手。从小不自信的她,自从接触刺绣后就多了份心安。
“我喜欢刺绣。来到公司后,通过培训,我提升了技术,也开阔了眼界,整个人开朗了很多。现在,我每月能挣近2000元。”李晓丽微笑着说,“管娃之余有点事情做,对我很重要。”
能够让陈红梅等绣娘居家“办公”的人是王小琴。2015年,她注册了“羌州绣娘”商标,并成立了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带动1000余名妇女在家里灵活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至2万元。
“保护、传承、创新,让更多的农村妇女有事可做,凭借一技之长增收致富,同时也让宁强羌绣走出大山,成为带动一方的文化品牌和产业品牌。”王小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