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腔不唱吼起来

  杨舟平

  秦腔艺术源远流长。清朝康熙年间陕西泾阳人张鼎望著有《秦腔论》,里面写道:“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据传,唐太宗时期曾专门设立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梨园著名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经典秦腔乐曲。
  到了宋朝,秦腔受宋词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秦腔演变为梆子戏。清朝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技艺轰动京城。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是同州梆子,西路是西府秦腔,南路演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天通常所称的秦腔。
  作为一种地方剧种,秦腔的唱、念全都以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也融入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格调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越、语音生硬饱满、语气硬朗结实,句式以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为主,散文句为辅。秦腔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排列整齐,与秦人“生冷蹭倔”的性格一样,说话干脆利索、宽音大嗓、直起直落,不拖泥带水,不曲里拐弯,民风敦厚好义、耿直较真、勤劳勇敢。
  陕西人对秦腔情有独钟,把秦腔称“大戏”。高兴时“吼”上一曲,高亢的吼声惊醒四野,荡气回肠;悲伤时“吼”上一曲,悲愤的吼声壮怀痛楚,苍凉深沉。“吼”是呼喊,是欣喜如狂,是撕心裂肺,是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是一种坚韧不拔、磅礴向上的气势。就像贾平凹在小说《秦腔》中所说:“快乐时唱秦腔会更加快乐,但也让人清醒;愁苦时唱秦腔会更加愁肠,但也是一种解脱。”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秦腔,跟着邻居叔伯和一帮玩伴,十里八里去外乡看夜戏。我喜欢黑脸包公叫破天的唱腔,高昂、嘶哑,后来知道那属于“大净”角色。那才叫真正的“吼”,唱起来非常过瘾,到现在我还能倒背如流包公在《铡美案》中的唱词。虽然当时只知道大概剧情,不理解词意,但唱词背得滚瓜烂熟,一高兴就脱口而出。有时家里来了客人,父母还鼓励我唱上一段,唱后惹得大家一阵大笑和表扬。
  千百年来,秦腔这出“大戏”讲述着忠厚仁爱、礼义廉耻的历史故事,发挥着教化社会、淳化民风的传扬功能。在秦人眼里,秦腔是大戏,板胡响起,锣鼓起时,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与软语呢喃的南方剧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和味道。
  秦腔,是秦人豪迈性情的展露,是渭河滔滔浪花的回响。但秦腔并非一味“吼唱”,在表达男女爱情、人伦亲情等方面,又具备缠绵悱恻、细腻委婉、轻快柔和、优美动听的唱腔节奏。秦腔古装戏《王宝钏》、现代剧《迟开的玫瑰》等,通过婉转唱腔、凄美音乐等舞台表演技艺,完美演绎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感动得泪眼婆娑,极具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生活气息的浓郁性、表演技巧的丰富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秦腔源于渭北高原的西府一带,流行于大西北,在渭河发源地甘肃,以及宁夏南部、青海东部一带,一直备受宠爱。秦陇宁青大地到处秦声飞扬,秦腔独特的魅力至今还熠熠生辉。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