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铜川: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样板
    铜川海升千亩苹果基地项目。(资料图)

    陕果冷链新材料产业园项目。

    铜川新希望生猪繁育场。(资料图)

    铜川现代肉兔科技扶贫示范项目。

  王根平 文/图
  9月23日,铜川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优质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群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市里提出的‘1359’发展计划,给农业发展提出了崭新的模式,让群众信心百倍,特色现代农业迅猛崛起,产业丰收景象在丰收节上就能感受到。”在官庄镇柳公权广场举行的农民丰收节上,全国人大代表、耀州区水峪村党总支书记杨春平说。
  近年来,铜川市以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为抓手,通过建园区、扩规模、树品牌、强链条、抓集群、拓市场,不断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全力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99元,同比增长7.4%,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与全省同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7.6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8%,增速排名全省第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深入优化
  铜川市以《铜川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为引领,对标特色现代农业“1359”发展计划,重点围绕做大做强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苹果、樱桃3大优势产业,做精做优生猪、果蔬苗木、中药材3大特色产业。通过3年~5年时间,优势特色产业引领作用更加明显,集群效应更加凸显,区域公用品牌特色更加突出,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旱地粮食特色鲜明
  铜川市粮食面积常年保持在100万亩以上,“宜君玉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亩产1070公斤创渭北旱地春玉米新纪录;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在全国累计推广1000 多万亩,以亩产766.42公斤创全国旱地小麦亩产最高纪录,为陕西渭北旱塬乃至整个黄淮冬麦区品种更新换代和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推行“一镇一站点”,创建7个县级农事服务中心和30个“全机械化+综合农事”镇级服务站,实现区(县)、涉农镇(街道)全覆盖。
  铜川市特色现代畜牧业发展迅猛,坚持一体化设计、多元化投资、全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聚力打造生猪“育、繁、养、宰、销、加”全产业链条,着力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产业链上游引进了英联饲料、大唐种业等头部企业,实现了源头把控、高标准生产;产业中游引进了大北农、新希望等国内龙头企业,带动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产业链下游将本地养殖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育肥主力军,将农户紧密镶嵌到产业链中,实现了利益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铜川市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力度,引进了上海题桥等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企业、康旺等中兽药加工企业和大耀农等兽医社会化服务企业,实现了生猪全产业链绿色循环发展。全市新建设施渔业基地5个,新建陆基高位圆池48个,容积0.62万立方米,新建水产养殖大棚36座,面积1.35万平方米,实现渔业亩均产值倍增。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按照“上规模、突道地、重加工、提效益”思路,铜川市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30万亩,建设产地初加工基地15个、中药材深加工基地21个,引进2家中兽药加工企业,基本建成秦耀源中药材农业综合产业基地和中兽药科技产业园。“宜君党参”、“耀州黄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耀州区中药材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中药材产业链不断延链壮链。
  新型农业蓬勃发展
  铜川市每年开展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和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调查研判,建立重点企业帮扶联系机制,实行“一对一”包抓制度,切实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目前,全市中央、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3家、市级29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022年固定资产、销售额、利润分别达到6.77亿元、12.11亿元、79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6%、36%、8.7%。铜川市还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8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8家;推进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实现了35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村有收入。据镇域经济监测,2022年铜川市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22个,较上年减少28个,10万元~100万元的村242个,较上年增加12个,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95个,较上年增加16个。
  铜川市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县全覆盖,宜君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王益区、新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进度,预计年底完成所有建设任务;耀州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同时,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助力下,宜君县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印台区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创建,秦创原铜川农业科技创新融合示范园启动建设。
  打造三大产业集群
  铜川市坚持“五良”配套、“五优”联动,强化“五个能力”建设,推广深松整地技术,提升土壤肥力,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以上,“铜麦6号”推广面积15万亩以上;坚持全产业链集群式开发,突出改品种、改密度、改土壤“三改”技术,新建成高质高效水果基地2万亩,持续促进品种结构优化,秦脆、瑞雪等新优品种覆盖率达20%,全市水果产量65万吨以上;坚持以樱桃示范园建设、樱桃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提升设施装备为重点,实现樱桃产业基地转型升级。争取年内完成新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
  铜川市以工业化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集抗病性强、长势快、肉质好等特质于一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中黑猪”品种,建设以“关中黑猪”为主的核心育种群,年出栏2.4万头本土优良品种;优选综合性状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优品种,建设苹果、大樱桃等优质品种母本园、采穗圃,建设规模化优质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全年生产优质果树苗木800万株以上。按照“建基地、优品种、强龙头、深加工”的工作思路,以调品种、优结构、主攻优势道地高效中药材为重点,铜川市大力发展生态种植、粮药套种、林下种植,稳定黄芩等大宗药材面积,积极发展苍术、黄精等高效药材,全市中药材面积稳定在30万亩。
  推广“五新”发展模式
  铜川市重点以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应用、新装备配置、新模式推广、新农人培养,全面推动全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广“铜麦六号”等种子新品种,加快旱作种业创新产业园项目建设,围绕旱地小麦“铜麦系列”育种,打造“育繁推”一体化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上市企业;突出“生物质绿色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等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打造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优势特色产品示范基地的集成应用,建设“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智慧牧场”应用示范点,实现园区管理、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智慧园区升级版。
  同时,铜川市加快“一村一企业、一镇一站点、一业一协会”建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构建产业融合体系、绿色生态发展体系、智慧农业管理体系,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铜川模式”;充分发挥特色现代农业专家服务团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确保到2025年底,全市各区(县)高素质农民达到“组组有”。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