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22日
科技赋能 沃野生金




本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文/图
当“农科盛宴”和丰收季相遇,将绘就怎样的耀眼场景?9月20日,随着本届农高会愈发火热,各地名优“土特产”组团亮相,先进的农业科技引人注目……大会尽显国际范、现代感,让人既震撼于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又仿佛“穿越”广阔田野,从农民群众抢丰收、晒丰收的场景中,感受技术创新带来的丰硕成果。
科技发力,农业被赋予“高大上”的“基因”。眼下,正是秋粮收获时节,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也盛装启幕。在我省各地,“杨凌模式”多点开花,美丽壮阔的丰收画卷正为现代农业续写新篇章。
1 播撒“金种子”,收获万担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现代农业战略性核心产业。多年来,作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杨凌,始终瞄准种业发展这一关键,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源源不断地输送“杨凌良种”,在广阔田野播撒了丰收的希望。
一粒“杨凌种”,田间万担粮。近年来,农高会汇聚科技新成果、推广新技术,一大批“杨凌良种”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转化成累累硕果。
粮安天下,良种先行。本届农高会上,种子抓人眼球。在D馆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上,一个个粮食新品种吸引了众多参会群众驻足。随着讲解人员一一介绍,大家眼里都闪着光,仿佛淘到了新“宝贝”。
良种给庄稼人带来的诱惑力不言而喻,对于这一点,大荔县苏村镇三里村村民李恩科深有体会。
“前几年逛了一回农高会,就发现了‘陕单636’这个好品种。头一年试种就获得了大丰收,产量达到500公斤以上。现在,我家十来亩地种的都是这个品种,抗旱性、抗病性很强,种着省心,效益还高。”眼下,玉米即将成熟,李恩科每天都要到地里转一圈才踏实。
李恩科家缺少劳力,家里的地全靠他一个人打理,经常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由于精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粮食产量一直提不上来。直到前几年,他在农高会上淘到了“陕单636”,困扰多年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了。
“种了几年,这个品种确实表现不错,不用人掰,机器就能收,这都是科技的功劳。”最近,农高会正火热举行,李恩科在手机上一直关注着农业方面的信息,“这两年出了不少新品种,都是些高产好管的良种,这下子咱农民种庄稼更有盼头了。”
从传统的人工种植、人工收获,到机械带棒收获,再到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陕单636”的育成让我省玉米籽粒直收实现了国产化,有力推动了我国玉米机械化生产迈上新台阶。
广袤田野,一粒粒良种生根发芽,为粮食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的农高会,持续开展粮食安全相关展览洽谈、交流探讨,让汇聚杨凌的国内外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传播到更多适宜推广的地区,共同播撒下保障粮食安全的“金种子”。
2 植入“黑科技”,种植提效能
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已非常明显。而每年杨凌农高会,主打的就是农业科技创新。
要说本届农高会人气最火爆的展馆,B馆一定是其中一个。这里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群星”荟萃,让人大开眼界之余,又忍不住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喝彩。
各个展馆,展位前都围满了群众。除了小麦、玉米等粮食新品种外,自动巡航拖拉机、水果智能分选机、果园植保无人车等“黑科技”产品更是备受追捧。
在B馆的西安展区,沐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一款新型果园植保无人车火出了“圈”,每天前来参观、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
“我们这款M200果园植保无人车专门针对果树植保,功能多样,适用于任何田间地形。”展位负责人李叶静一边介绍,一边现场演示,“它可以在果园中实现人机分离,全天候高效喷洒作业,显著提升植保效果,既节能又便捷。”
作为一家专注于现代绿色智能农业装备研发制造的科技型企业,沐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新能源技术、物联网技术重新定义绿色智能新农机,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人力成本高、农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M200果园植保无人车延续了一体化全封闭设计理念,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生产工艺,都处在前沿。”李叶静称,这款“车”已开进了全国10多个省份的田间地头,其绿色、智能、高效的作业方式很受农户认可。
促进科技成果惠农富农,落地转化是关键。连日来,在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白龙村,集中连片的葡萄园硕果累累。一辆辆M200植保无人车穿梭其中来回作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种了500亩葡萄,只要在手机上下载植保无人机APP,绑定M200,坐在家里就可以操作,简单方便。它能除草、施肥、喷药,运行高效,大大提升了植保作业效率。”用了这款植保无人车后,鄠邑区毅朝葡萄合作社负责人张嘉伟惊喜不已。
眼下,鄠邑区6.63万余亩葡萄喜获丰收,植保无人车等“黑科技”开进田间地头,农业生产走出满满的“科技范”。
3 管理“智慧化”,养殖添动能
提起牛舍,大家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臭烘烘”几个字。但在农业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这一固有认知已被打破。
9月20日,杨陵区五泉镇蒋家寨村,一座座蓝色的现代化牛舍在秋雨冲刷下更加显眼。这是陕西秦宝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杨凌现代肉牛产业园。在这里,先进的养殖方式和育种技术让人惊叹不已。
走进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智慧牧场数字大屏。屏幕上,牛舍实时监控画面清晰可见。来到二楼的参观平台,一阵轻柔的音乐萦绕耳边。隔着玻璃望去,牛儿悠闲自在地打盹、进食。整个牛舍干净整洁,见不到一只蚊蝇,闻不到一丝臭味。
“这是我们的现代化牛舍,牛在里面吃熟食、听音乐、做按摩、睡软床、勤体检,生活环境好得很。”秦宝牧业所属企业杨凌秦宝牛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涛平告诉记者,“左边的牛舍主要是秦川牛,睡的软床是菌渣,厚厚一层以防牛蹄受损。这个垫料隔几天就要换一次,确保这些牛住得舒适。”
不光如此,这里的牛喝水有自动化饮水设备,放松时用的是按摩器,享受的是真正的“五星级”待遇。
科技赋能,传统养殖业变为高效率的现代产业,而传统育种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秦宝牛育种创新研究院,有5间设备齐全的实验室,“秦宝牛”就是在这里通过一代代杂交选育后诞生。
“这些实验室能够进行疫病防治、生化检测及遗传繁育等,覆盖了肉牛生长全过程。”张涛平说,为进一步推动秦宝牛创新育种工作,今年公司专门成立了秦宝牛育种创新研究院。同时,配套完成了育种实验室、育种舍改造、软床试验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秦宝牛育种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今年的农高会上,陕西粮农集团携所属现代种业、旱区农业、现代牧业等相关企业集中参展,重点展示“从田间到餐桌、从种子到食品”全产业链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
作为粮农集团的下属企业,秦宝牧业也展出了多款肉质产品及养殖技术。“我们想通过这次展示,提升秦宝牛的品牌知名度,推广这种科学高效的养殖模式,让更多的农户及企业受益。”张涛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