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杨凌:科技创新赋能种业振兴
    第五届杨凌国际种业创新论坛。(资料图)

  王平 / 文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把科技创新引领种业发展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着力打造旱区种业硅谷,科学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种业发展,团结带领广大科教工作者改革创新、踔厉奋发,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
  1 科学布局 强化示范引领
  种业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种业振兴和发展,在更高层次发挥杨凌示范区作用,有效解决种业发展突出问题,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大学为支撑、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于2021年挂牌成立,紧紧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整合种业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根据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影响国家种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需求,着力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形成品种、技术持续供给能力。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旱区种业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重大平台,聚集了9个国家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近1000名科教人员从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6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种业创新中心集合7名院士领衔、35名国内顶尖专家在内的技术创新团队,先后建立以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
  以小麦为例,杨凌在陕、甘、豫、皖、苏、鄂六省建立了3个试验示范站和24个小麦新品种示范园,横跨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三大麦区,为杨凌小麦广泛适应性鉴定、示范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支撑区域种业发展。累计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优品种46个,种植面积超2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
  为了解决作物育种种质资源和第四代育种技术的实验条件瓶颈的共性问题,杨凌示范区正布局建设一批省部级以上特色优势作物种质资源圃,加速布局组建基因编辑与分子设计育种功能实验室,建设高水平旱区种质资源库、生物育种共享实验室、旱区种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人才云集 “传帮带”不断加强
  小麦育种是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涌现出育成“碧蚂一号”的赵洪璋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以及宁琨、李璋、赵瑜、王辉、吉万全、张正茂等一批著名的小麦育种科学家。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杨凌聚集大量种业科技人才。如何在机制上不断创新,更好地形成合力释放人才潜能?为此,杨凌大力推动区校融合,强化老中青传帮带,充分发挥大学种业人才和种业企业人才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担任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主任,聘任吉万全、薛吉全、穆建新、单卫星、张鲁刚分别担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五大作物体系首席科学家,组建强有力的专家团队,紧跟世界种业发展前沿,不断锐意进取,潜心研究,勇攀高峰,合力打造旱区农业种业硅谷,选育一批高产优质、抗旱抗病的突破性新品种。
  李振声院士的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带领团队继承和发展李振声院士创立的染色体工程育种技术,以西农2000-7作母本、长穗偃麦草的后代99534作父本,采用染色体工程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方法,选育的“西农511”小麦新品种,以优质、强筋、抗病、高产深受农民欢迎,推广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技术转让费达455万元,创下陕西省小麦新品种转让费之最。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通过创新大穗材料,成功解决了大穗小麦不高产的难题,主持选育的大穗大粒小麦新品种“武农981”、“武农988”双双通过国审,2022年6月,通过杨凌示范区秦创原农业板块创新驱动平台转让品种权,一年的经营许可协议期限签约金额达100万元。
  杂交油菜之父、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殿荣,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并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四川等地大面积推广。目前,李殿荣团队共育成油菜品种22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育成品种累计推广2.36亿亩,增产油菜籽55.4亿公斤,新增产值154.7亿元。
  万人领军人才、高抗性淀粉小麦品种“西农836”小麦品种选育者李学军、抗逆转基因小麦分子育种和双单倍体育种的闵东红等一批中青年育种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奋斗的“杨凌精神”,也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育种人的接续奋斗,让杨凌种业创造了数十项全国第一或世界领先的骄人成绩:育成世界上年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碧蚂一号”,首次采用染色体工程技术杂交选育的长期主导我国小麦换代的优良品种“小偃6号”,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陕油8号”,创造全国玉米高产纪录的“陕单609”等。
  3 攻坚克难 成绩斐然
  条锈病是小麦的第一大病害,危害十分严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历时18年研究,揭示了小麦条锈菌致病的分子机理,敲除感病基因即可获得条锈病抗性,开辟了小麦抗病育种的新途径。2022年7月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在线刊发,引起同行的强烈反响。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说:“这一发现,打破目前小麦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种的传统思路,实现了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领域的重大突破,为现代生物育种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为了满足该区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早熟、抗寒、抗赤霉病、抗条锈病等性状综合协调的小麦品种的需求,解决小麦产量三因素与优质协调的技术瓶颈,王辉教授团队通过材料创制和集优聚合杂交与剔除遗传累赘新技术创新,历时15年育成小麦新品种“西农979”,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导品种,推动了我国优质小麦产业化进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培育一大批小麦新品种,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6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其中4次由杨凌小麦品种主导。先后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达768个、苹果新品种12个,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19项。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杨凌审定小麦品种112个,其中国审品种22个,其中西农979、西农511、伟隆169已成为黄淮冬麦区的主栽品种,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22年以来,杨凌示范区通过审定登记的农作物新品种达209个,其中通过国审、登记的品种有93个。
  在中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中创新先行,扎实有力,持续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我国农业“芯片”植入“杨凌基因”。
  4 营造优越软环境 引强培优种业企业
  初秋时节,走进杨凌良科种子研发中心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辆来回穿梭,数十位工人正在绑扎地基钢筋框架。
  一年后,这里将变成玉米和小麦种子的“家”——种质资源库及仓储库。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玉米种子2.52万吨、小麦种子3.24万吨的年加工能力,可储存6000万公斤备战防灾玉米、小麦种子和30万份种子资源。
  近年来,杨凌加快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和支持种业快速发展新举措,成立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交易中心,建设种子产业园、品种测试评价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利用这些平台,为种业发展营造优良服务软环境。
  目前,先后招引了先正达、大华、登海、良科等全国知名种业企业入区发展。目前,杨凌示范区已入驻各类种业企业100多家,杨凌种业驶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陕西荣华是全省唯一一家种子企业入选农业农村部种业补短板企业阵型名单;“荣华”、“鸿塬”种业入选全国十强油菜种业企业;杨凌伟隆和陕西荣华两家公司成功获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获批省粮油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国家级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服务品种权保护申请和交易、专利申请与农业技术转化;累计完成农作物品种权交易314项,交易金额2.4亿元,种子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杨凌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农牧良种集散地。
  5 聚焦“基地”功能 走稳走实“一带一路”
  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合作共赢。自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以来,已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5个国家联合建立了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杨凌“金种子”在“一带一路”开花结果。
  2020年10月,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正式揭牌。杨凌示范区聚焦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核心功能,契合上合组织国家需求开展培训,推动海外农业育种推广进一步走向深入。
  2022年11月,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八个国家的32家科教单位、相关企业成立的“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国际研讨会召开;2022年12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旱作小麦种质创新与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线上线下召开,杨凌种业国际合作影响力越来越大。
  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理事长、上合小麦育种创新基地负责人张正茂教授说:“通过国际合作,以我国小麦品种为基础材料,为上合组织和中亚国家定向培育小麦新品种效果明显,最高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60.51%,通过优势互补和材料创新,选育出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为上合组织和中亚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杨凌智慧。”
  第30届农高会期间,将继续举办杨凌国际种业创新论坛。届时,海内外嘉宾将从全球种业技术发展趋势、政策走向及战略研判高度出发,分享全球最新种业技术应用成果与合作机遇,共话种业发展命题,为中国和全球种业发展贡献观点、智慧和力量。
  “十四五”期间,杨凌示范区全力建设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推进在更高层面履行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再立新功。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