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洛阳伊川:良田沃野绘“丰”景
    伊川县吕店镇谷子丰收在望。

  乡村振兴看洛阳
  百名记者看洛阳乡村振兴调研采访活动
  本报记者 黄敏 杨杰
  九月的伊川,色彩斑斓,处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9月8日,百名记者看洛阳乡村振兴调研采访团走进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在50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区,几台大型机械正来回穿梭平整土地。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曾经杂草丛生的河边滩涂地已然变得田成方、路相通。
  “这块地是典型的跑土、跑水、跑肥‘三跑田’,收成不行,群众种植积极性也不高。”伊川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常光磊介绍,今年5月,伊川县携手北大荒农服集团等,通过规模化流转土地、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开展现代化运营管理等方式对滩涂地进行高标准提升改造和整体化托管运营,建设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为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该项目区已平整土地2300余亩,覆耕作土1022亩,计划11月底前全部完工。“这些地改造完成后将种植富硒水稻和高粱,通过标准化、数字化田间管理,全程机械化耕作以及节水增效技术运用,打造智慧型高标准农田。”常光磊说。
  伊川县地处豫西浅丘陵地区,地形为“两山七岭一分川”,每年粮食产量4.1亿公斤,70%都在丘陵旱作区种植。长期以来,伊川县一直延续传统种植模式,耕地碎片化明显,缺乏规模化经营,农村种粮主体结构也严重老化。
  为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伊川县立足自身实际,采用市场化思维和运营前置理念,谋划实施了总面积25.8万亩、总投资50亿元的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为目标,建成东岭12万亩富硒小米、西岭10万亩富硒红薯、伊河两岸3.8万亩富硒杂粮三大园区,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以产业规模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丘陵旱作区的乡村振兴“伊川模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基础支撑。为此,伊川县以高标准农田改造为切入口,积极探索丘陵旱作区产业发展新模式,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在伊川县吕店镇的全国谷子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一望无际的试验田中绿意盎然,一株株谷穗颗粒饱满,长势喜人。
  “再有20天,这些谷子就能收了,我们会对其进行测产和品鉴,利用产量等多项指标进行品种对比试验,促进新品种选育和种植提质增效。”常光磊介绍。
  基地通过采用宽窄行机械化、精量化播种等北大荒种植技术,种植了国家谷子产业体系征集的60个优质品种和40个试验材料。同时对近两年选育的“天粟10号”、“中谷19”、“中谷25”、“豫谷35”4个优良品种进行大田示范种植,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和富硒技术。
  “今年谷子价格不错,1公斤能卖6元左右,看来丰收是稳当了。”三康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增辉站在齐腰深的谷子地,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通过探索实践,伊川县在聚焦土地、市场运营、多元参与、产业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在田间地头落地开花,不断在广袤沃野绘就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丰收新图景。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