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莫让“沉默”侵蚀担当
  ■ 黄敏
  心里没啥谱,沉默不会说;谁干谁担责,躲着不愿说;真话得罪人,低头不敢说……时下,在基层干部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沉默”的面孔。他们信奉“沉默是金”,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少说,有意见选择保留,有不满背后吐槽,有怨气藏在心里。久而久之,这种干部就演化成了“沉默干部”,滋生出“群体失语”的现象。
  不管是“不会说”、“不愿说”,还是“不敢说”,“沉默不言”都不是好作风,不仅暴露出一些基层干部懒政怠政的问题,也助长了不担当、不作为等不良风气,须引起警惕。
  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前沿兵”,最能了解问题、发现问题,怎会无话可说?之所以选择“沉默”,究其根本,这几点原因不容忽视:有的干部能力不足、见识不够,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两手一摊、两眼一黑,没想法、没章程,自然没话说;有的干部深谙“为官慎言”之道,不轻易发表不同意见,本着“少说不揽事,慎言不惹祸”的原则,要么“话到嘴边留半句”,要么一言不发。此外,基层容错机制不完善,也使得一些干部不得不当起“老好人”、“太平官”,凡事不敢说、不敢为,即便说也不说实话、不说真话,避重就轻,明哲保身。凡此种种,背后折射出的共性问题是担当精神的缺失。
  “沉默”干部“怕”字当头,怕担任务,怕出问题,怕得罪人。在他们看来,说得多干得多,干得多错得多,不如不说不干不出错。甚至为了“躲事”不问事、“避事”不干事,即使发现问题,他们也“揣着明白装糊涂”,把“好人主义”进行到底。这种“失语”习惯一旦蔓延,不仅有碍干部的历练成长,更会损害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氛围。因为,“沉默”久了就会“躺平”,“躺平”久了就容易“沉没”。
  说还是不说,看似态度问题,实质上是敢不敢作为、能不能担当的作风问题。要让“沉默干部”开口“好好说话”,说正确有用的话,干部要先从自身做起,不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做到开口有底气、做事有气度。同时,基层还应加快完善试错机制,从上到下开阔胸襟,扩大“容人之量”,敢于直言不讳,敢于实话实说。
  为群众办事,为群众发声,担当才是硬道理。工作中的“沉默”不是“金”,反而会侵蚀担当、淹没才干。要用好担当这块“试金石”,就要让基层干部从“沉默”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只有敢说实话、敢说真话、敢说内心话,才可能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