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30日
农技服务进田间 科学管护促丰年
在合阳县坊镇清善村,村民贾培建正在给玉米地浇水。
在临潼区徐杨街道尚寨村的玉米大田里,植保无人机正在作业。
在旬阳市蜀河镇吕关村,村民胡宝山捧着饱满的稻穗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眼下,正是秋粮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在我省各地,玉米、水稻开始结实灌浆,大豆正在鼓粒,农民抢抓时机开展田间管理,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入伏以来高温天气阶段性持续,局地洪涝、暴雨频发,农业生产面临防汛抗旱等复杂形势。为此,我省各地优化种植结构,科学分类施策,加强田间管理,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全力以赴为秋粮丰收保驾护航。
科学配水 浇地不发愁
8月18日,在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合阳县坊镇清善村的玉米大田里,绿油油的玉米抽出了天樱,高高的玉米秆上“抱”着玉米棒,很是喜人。
早上8时,伏六站二支段付斗,清善村村民贾培建的几亩地已经接水半个多小时了。第一畦玉米地里,先“喝”饱水的玉米苗愈发苍翠。
“渠道畅通了,地头还装有节制闸,用时只要把闸门向上一拉,水就会流到各家地里,方便得很。”看着汩汩渠水流入田间,贾培建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东雷抽黄灌区有4个塬上灌溉系统,建有各类抽水站28座,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惠及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个镇41.7万农村人口。多年来,灌区围绕节水、生态、人文、智慧等标准化建设,提升田间工程,创新管理机制,使灌区百万亩旱地变丰产良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今年入秋以来,渭北一带高温少雨,部分农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严重的地块玉米叶子都打了卷儿。加上有些田块灌溉设施损毁老化,造成“断头渠”、“水中旱”,即便有水,一时半会也到不了地头,这可急坏了村民。
“入秋前后,玉米进入灌浆期,正是需水量相对较大的时候。如果供水不及时,秋粮产量就会受到影响。”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焕新告诉记者,近期灌区以消灭“断头渠”、“水中旱”为重点,一方面修复渠道、疏通淤积、更换泵管,保证灌溉运行;一方面科学配水、节水灌溉、优化供水服务,引导群众有序进行灌溉。
多举措落地,田间灌溉效益显著。“我们坚持节水优先,不让地块受旱,不让一户群众为浇地发愁。”李焕新说,目前灌区上塬水量在每秒10.3立方米左右,日浇地达1万亩,累计灌溉农田近130万亩(次),最大限度降低了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
田间工程是灌区的“毛细血管”,连着千家万户,事关粮食生产、群众增收。在产量形成关键期,灌区从气象、渠道、机井、泵站等抗旱水源工程多方面入手,为秋粮作物增产送上了关键一水。浇上“及时水”的玉米长势更旺了。
“水肥有保障,庄稼才有底气,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看着绿意盎然的玉田地,贾培建干活更有劲了。
精准管理 生产更高效
最近既是玉米等秋粮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也是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产卵高峰期。做好灌浆期玉米病虫害防控,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
8月21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徐杨街道尚寨村种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几台植保无人机在大田上空穿梭飞行,将混配好的叶面肥、杀虫剂、杀菌剂喷施在玉米苗上。
“这是我们第3次进行‘一喷三防’综合作业,既能防治害虫,也能增加灌浆强度,对玉米增产很有效果。”合作社负责人苏原带着几名村民在地头忙前忙后。
种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托管大田12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作为合作社负责人,苏原一年到头钻在地里,在粮食增产上没少下功夫。
“小麦、玉米要增产,不光地块要肥、品种要好,还要做到精准管理。”常年跟粮食打交道,苏原总结出了一套增产“秘诀”。“前期选种、施肥很重要。庄稼种到地里,就要时刻关注天气和墒情,不同季节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苏原说。
得益于提前谋划、精准管理,今年夏季合作社1200亩小麦喜获丰收,每亩产量达600公斤,不仅合作社收益丰厚,托管农户也从中获得了实打实的实惠。玉米等秋粮种下后,苏原又对这套“秘诀”进行了调整。
“最近雨水多,玉米不用浇,墒情正好。这样可以有效控高,让根茎扎深,后期就不容易发生倒伏。”苏原剥开一个玉米棒说,“我们选种的是‘陕科6’玉米新品种。这个品种花粒少、耐高温,抗病性、抗倒伏性强。播种后,加强田间管理,智慧平台无死角检测,有效防止了病虫害发生。目前,玉米穗粒一天比一天饱满,预计亩产在650公斤左右。”
临潼区今年玉米等秋粮种植面积48万亩。为全力抓好秋粮生产,临潼区成立了20多支田管服务队,协助农户解决防灾减灾、田间管理等方面的难题,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地。
“我们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和技术服务,实现了田间精准管理。”临潼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军鹏称,临潼区大力推广更为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在提高秋粮抗风险能力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田间地头催生出更多的丰收场景。
技术跟进 丰收有保障
初秋时节,秦岭腹地草木葱茏,坡上、沟边,一块块玉米、大豆、水稻长势喜人。在旬阳市蜀河镇吕关村,800多亩水稻绿意盎然,硕大的稻穗随风摇曳,农技人员正在田间查看地块墒情和水稻长势。
“农技人员经验丰富,是技术行家,按照他们指导的来,保准错不了。”吕关村种粮大户胡宝山的30多亩稻田,每年油菜、水稻轮番种植,年年都有好收成。
当前正值关键农时,秦岭山区暴雨天气偏多,给水稻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连日来,旬阳市各镇村加强田间管护和检测力度,并根据不同地块、不同过水情况,对种植户进行一对一技术服务。
“我们开展了多次‘飞防’工作,并组织各镇使用机动喷雾器扫喷水稻根基,与无人机形成‘陆空联防’,确保水稻高质高效生长。”在旬阳市农技站副站长华正奇看来,绿色发展是前提,实现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少不了绿色防控的功劳。
从良种普及、测土施肥、机械插秧,到促弱转壮、防病治虫、防止面源污染,旬阳市将绿色防控多种技术措施汇聚起来,综合发力。同时,农技人员深入地头,跟踪水稻长势、病虫害发生动态,全方位指导农户做好秋粮田间管理,力保丰收。
在“智能+人工”双管齐下、技术服务全程跟进之下,旬阳市水稻、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呈现增产丰收的态势。
“我们村除了水稻,还有600亩玉米,玉米地套种了400多亩大豆。最近,玉米收完了,亩均产量1300多斤,比去年还高呢。”胡宝山不光是种粮大户,也是吕关村党支部书记。全村粮食种植、地块产量等情况,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近年来,吕关村推广土地托管等全链条服务和机械化耕作,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全村粮食产量明显提升,尝到甜头的农户种粮积极性更高了。作为村子“带头人”,每年农忙时,也是胡宝山最忙的时候。
“再过20多天,水稻、大豆就能收了。从目前长势来看,增产丰收没问题。”这几天,胡宝山没事就在地头转悠,“积水多的田块,现在就可以排水,为收割做好准备。”
今年,我省在田玉米、大豆等秋粮面积达2914万亩,较上年增加45.4万亩,加上土壤墒情好、管理跟进早,秋粮整体长势良好。
“秋粮实现好收成,关键还在防灾减灾。”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称,一个多月后,秋粮将迎来大面积收获期,夺取秋粮丰收还要过秋旱、秋涝等多个关口,抗灾夺丰收任务艰巨。目前,我省已先后多次下发紧急通知,并组派专家指导组分包各地开展技术指导。与此同时,全省各地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秋粮作物田间管护,全力确保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在临潼区徐杨街道尚寨村的玉米大田里,植保无人机正在作业。
在旬阳市蜀河镇吕关村,村民胡宝山捧着饱满的稻穗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眼下,正是秋粮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在我省各地,玉米、水稻开始结实灌浆,大豆正在鼓粒,农民抢抓时机开展田间管理,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入伏以来高温天气阶段性持续,局地洪涝、暴雨频发,农业生产面临防汛抗旱等复杂形势。为此,我省各地优化种植结构,科学分类施策,加强田间管理,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全力以赴为秋粮丰收保驾护航。
科学配水 浇地不发愁
8月18日,在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合阳县坊镇清善村的玉米大田里,绿油油的玉米抽出了天樱,高高的玉米秆上“抱”着玉米棒,很是喜人。
早上8时,伏六站二支段付斗,清善村村民贾培建的几亩地已经接水半个多小时了。第一畦玉米地里,先“喝”饱水的玉米苗愈发苍翠。
“渠道畅通了,地头还装有节制闸,用时只要把闸门向上一拉,水就会流到各家地里,方便得很。”看着汩汩渠水流入田间,贾培建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东雷抽黄灌区有4个塬上灌溉系统,建有各类抽水站28座,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惠及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个镇41.7万农村人口。多年来,灌区围绕节水、生态、人文、智慧等标准化建设,提升田间工程,创新管理机制,使灌区百万亩旱地变丰产良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今年入秋以来,渭北一带高温少雨,部分农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严重的地块玉米叶子都打了卷儿。加上有些田块灌溉设施损毁老化,造成“断头渠”、“水中旱”,即便有水,一时半会也到不了地头,这可急坏了村民。
“入秋前后,玉米进入灌浆期,正是需水量相对较大的时候。如果供水不及时,秋粮产量就会受到影响。”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焕新告诉记者,近期灌区以消灭“断头渠”、“水中旱”为重点,一方面修复渠道、疏通淤积、更换泵管,保证灌溉运行;一方面科学配水、节水灌溉、优化供水服务,引导群众有序进行灌溉。
多举措落地,田间灌溉效益显著。“我们坚持节水优先,不让地块受旱,不让一户群众为浇地发愁。”李焕新说,目前灌区上塬水量在每秒10.3立方米左右,日浇地达1万亩,累计灌溉农田近130万亩(次),最大限度降低了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
田间工程是灌区的“毛细血管”,连着千家万户,事关粮食生产、群众增收。在产量形成关键期,灌区从气象、渠道、机井、泵站等抗旱水源工程多方面入手,为秋粮作物增产送上了关键一水。浇上“及时水”的玉米长势更旺了。
“水肥有保障,庄稼才有底气,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看着绿意盎然的玉田地,贾培建干活更有劲了。
精准管理 生产更高效
最近既是玉米等秋粮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也是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产卵高峰期。做好灌浆期玉米病虫害防控,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
8月21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徐杨街道尚寨村种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几台植保无人机在大田上空穿梭飞行,将混配好的叶面肥、杀虫剂、杀菌剂喷施在玉米苗上。
“这是我们第3次进行‘一喷三防’综合作业,既能防治害虫,也能增加灌浆强度,对玉米增产很有效果。”合作社负责人苏原带着几名村民在地头忙前忙后。
种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托管大田12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作为合作社负责人,苏原一年到头钻在地里,在粮食增产上没少下功夫。
“小麦、玉米要增产,不光地块要肥、品种要好,还要做到精准管理。”常年跟粮食打交道,苏原总结出了一套增产“秘诀”。“前期选种、施肥很重要。庄稼种到地里,就要时刻关注天气和墒情,不同季节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苏原说。
得益于提前谋划、精准管理,今年夏季合作社1200亩小麦喜获丰收,每亩产量达600公斤,不仅合作社收益丰厚,托管农户也从中获得了实打实的实惠。玉米等秋粮种下后,苏原又对这套“秘诀”进行了调整。
“最近雨水多,玉米不用浇,墒情正好。这样可以有效控高,让根茎扎深,后期就不容易发生倒伏。”苏原剥开一个玉米棒说,“我们选种的是‘陕科6’玉米新品种。这个品种花粒少、耐高温,抗病性、抗倒伏性强。播种后,加强田间管理,智慧平台无死角检测,有效防止了病虫害发生。目前,玉米穗粒一天比一天饱满,预计亩产在650公斤左右。”
临潼区今年玉米等秋粮种植面积48万亩。为全力抓好秋粮生产,临潼区成立了20多支田管服务队,协助农户解决防灾减灾、田间管理等方面的难题,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地。
“我们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和技术服务,实现了田间精准管理。”临潼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军鹏称,临潼区大力推广更为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在提高秋粮抗风险能力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田间地头催生出更多的丰收场景。
技术跟进 丰收有保障
初秋时节,秦岭腹地草木葱茏,坡上、沟边,一块块玉米、大豆、水稻长势喜人。在旬阳市蜀河镇吕关村,800多亩水稻绿意盎然,硕大的稻穗随风摇曳,农技人员正在田间查看地块墒情和水稻长势。
“农技人员经验丰富,是技术行家,按照他们指导的来,保准错不了。”吕关村种粮大户胡宝山的30多亩稻田,每年油菜、水稻轮番种植,年年都有好收成。
当前正值关键农时,秦岭山区暴雨天气偏多,给水稻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连日来,旬阳市各镇村加强田间管护和检测力度,并根据不同地块、不同过水情况,对种植户进行一对一技术服务。
“我们开展了多次‘飞防’工作,并组织各镇使用机动喷雾器扫喷水稻根基,与无人机形成‘陆空联防’,确保水稻高质高效生长。”在旬阳市农技站副站长华正奇看来,绿色发展是前提,实现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少不了绿色防控的功劳。
从良种普及、测土施肥、机械插秧,到促弱转壮、防病治虫、防止面源污染,旬阳市将绿色防控多种技术措施汇聚起来,综合发力。同时,农技人员深入地头,跟踪水稻长势、病虫害发生动态,全方位指导农户做好秋粮田间管理,力保丰收。
在“智能+人工”双管齐下、技术服务全程跟进之下,旬阳市水稻、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呈现增产丰收的态势。
“我们村除了水稻,还有600亩玉米,玉米地套种了400多亩大豆。最近,玉米收完了,亩均产量1300多斤,比去年还高呢。”胡宝山不光是种粮大户,也是吕关村党支部书记。全村粮食种植、地块产量等情况,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近年来,吕关村推广土地托管等全链条服务和机械化耕作,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全村粮食产量明显提升,尝到甜头的农户种粮积极性更高了。作为村子“带头人”,每年农忙时,也是胡宝山最忙的时候。
“再过20多天,水稻、大豆就能收了。从目前长势来看,增产丰收没问题。”这几天,胡宝山没事就在地头转悠,“积水多的田块,现在就可以排水,为收割做好准备。”
今年,我省在田玉米、大豆等秋粮面积达2914万亩,较上年增加45.4万亩,加上土壤墒情好、管理跟进早,秋粮整体长势良好。
“秋粮实现好收成,关键还在防灾减灾。”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称,一个多月后,秋粮将迎来大面积收获期,夺取秋粮丰收还要过秋旱、秋涝等多个关口,抗灾夺丰收任务艰巨。目前,我省已先后多次下发紧急通知,并组派专家指导组分包各地开展技术指导。与此同时,全省各地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秋粮作物田间管护,全力确保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