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产业振兴展新颜
种下中药材 开出“致富方”
  董旦旦 本报记者 靳天龙
  时值初秋,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落旗河村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8月20日,趁着雨过天晴,当地药农纷纷来到田间地头,查看药材的生长情况。李均良便是其中之一,他种了5亩中药材,从播种、除草到施肥,几乎全年时间都在精心管理着。
  “黄芩的籽和根都有药用价值,可以出售,加上这几年药材价格高,一年到头收入还可以。”李均良拿着刚采下的药籽说。
  作为商州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示范村之一,在落旗河村,像李均良一样种植5亩以上的药材大户就有55户。落旗河村还配套成立了富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及红土润叶农副产品购销服务部,并培育药材收购大户4户,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卖掉药材。
  “两个孩子还小,我不能外出务工,就收购起中药材,一年能加工一百五六十吨的桔梗。”红土润叶农副产品购销服务部负责人任晓静说。
  “目前,落旗河村发展中药材种植1200多亩,涉及桔梗、黄芩、丹皮、黄姜等多种药材,依托村中相对完善的生产、粗加工、销售体系,可带动药材种植户周期性增收不低于3万元。”落旗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麻刚奇说,同时,村上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开拓销售市场、稳定药农收入。
  “沙河子镇在巩固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着重发展食用菌、土蜂、核桃、樱桃及林下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助推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生态美镇的‘四镇’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沙河子镇镇长李涛说。
  为确保中药材产业行稳致远,沙河子镇还积极转变发展模式,通过“少量引种、多点试验、逐步推广”的方式,引导全镇群众种植中草药,试点林下经济,实现“一地多收”,石门沟村便是其中之一。
  立足村情实际,石门沟村通过请专家、查资料、看市场等方式,科学谋划,在千亩核桃园形成了林药套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土地流转,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打造出集约化经营新格局。
  “我们村是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现有核桃建园面积1680亩。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核桃科管、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魔芋680亩、中药材400亩,不仅带动了周边群众务工增收,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石门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贺志敏说。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如今,在沙河子镇,从平地到坡塬,桔梗、黄芩、五味子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这些特色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良方”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