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父亲的初心

  王万林

  今年86岁的父亲,已有63年党龄。1981年前,他是一名乡镇干部,跟农业、农民打了27年交道。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很少顾家,常年在单位忙工作,只在农忙时节回家帮忙干几天农活。
  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父亲先后在宝鸡县(今宝鸡市陈仓区)慕仪公社、周原公社、城关公社工作,曾担任团支部书记、党政办文书、机关党支部书记、党委副书记等职务。20世纪70年代,父亲在公社分管农业工作。他组织带领社员打机井、兴灌溉,城关公社13个村的大部分生产小队都有了机井。天旱时,农作物能及时得到灌溉,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集体和农户都存有余粮。
  农闲时节,父亲带领社员筑河堤、垦荒滩、造农田,扩大农田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想方设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冬季,渭河水量小,他又与社员一起战斗在治渭工程工地。他还带头跳入冰冷的河水里搬片石,用来砌石坝。渭河汛期,他又带领机关干部连续几个昼夜坚守在渭河大堤上,防汛防灾。
  1976年冬季的一天,我去找父亲时,他正在屈家村蹲点,当晚我在村上住了一宿。第二天醒来时,只有我一个人睡在土炕上。吃早饭时,我看到父亲上衣肩膀和胸前布满了汗渍。原来,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拉着架子车与社员一起给生产队小麦地送土肥去了。
  当时,城关公社的农业生产工作在全县是出了名的,县上的现场会经常有城关公社的参观点位。父亲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多次被评为农业生产工作先进个人,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由于长期劳累,1980年冬,父亲病倒了,医院两次下了病危通知书,后来采用中药疗法,父亲才转危为安,病情逐渐好转。因为健康原因,县上领导不再让他从事农村工作,安排他担任宝鸡县乡镇企业供销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
  20世纪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开始兴起。父亲到任后,公司一无所有,他就寻找采购员,组建公司,贷款做生意,走上创业之路。经过几年的经营发展,公司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单位连年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参加了全省乡镇企业经验交流会。
  父亲担任公司经理12年,严格执行“财经纪律”,量入为出,谨慎小心,杜绝资金浪费,公司未发生呆账死账。经济上,他不贪不占,两袖清风。1995年4月,父亲从企业退休后,领到的养老金比与他相同资历的领导干部少了许多,他却说:“钱够花就行了。”
  父亲经常教育我:“政治上跟党走,工作上创一流,学习上争上游,作风上严要求,钱财上莫伸手。”父亲用一生的拼搏和进取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干净和担当。既有言传,更在身教,他用行动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人干事,怎样对待工作,对待群众。父亲是我的榜样,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