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村里的石磨

丁继坤
“两块圆石上下转,路在脚下走不完;雷声阵阵不下雨,雪花飘飘不觉寒。”这个谜语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石磨的具体形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几乎家家有石磨。记忆中,村里的石磨坊是最热闹的地方。厚重的石磨由两块圆形石头深凿而成,磨盘用一大片红石板围绕磨扇所做。磨扇上面有两个漏粮食的窟窿,上面有一根用木棍做成的工具,伴随着石磨转动把磨扇上的粮食拨到磨眼里,然后经推动或拉动,粮食通过两扇磨盘的摩擦而破碎,从而将面粉磨出来。
那时候,农村没有通电,磨面全靠石磨来完成。如果生产队农活忙,没有牲口拉磨,只能靠人力去推磨。每逢周末,推磨就成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一开始推磨,我们转几圈就晕头转向,后来就慢慢习惯了。有一次,我们提前分好工,我和三姐为一组,两个兄长为一组,每组分别推30圈,直至将磨盘上的粮食磨完为止,每次都要磨五六遍才算结束。那时,我们推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心想何时才能不再推磨呀!后来,队里农活不忙了,母亲借来一头小毛驴,才把我们从推磨的劳苦中解放出来。
拉磨时,我们用一块黑布蒙住毛驴的眼睛,一是怕时间长了把毛驴转晕,二是防止拉磨时毛驴偷吃。就这样,小毛驴在鞭子的吆喝声中,开始了一圈又一圈永远走不完的路途。刚开始,小毛驴以为自己在长途跋涉,到地点能歇一歇,拉磨劲头十足。可是时间一长,它可能发觉一直在转圈,似乎永远走不到头,就渐渐慢了起来。记得,我们村有一头叫“花脸”的小毛驴,拉磨时就非常狡猾。一开始,“花脸”还走得挺快,慢慢地就磨洋工了。你用鞭子吆喝一下,它就快走几步;一会儿你不注意,它就越拉越慢。有时候,大人吆喝它还有些害怕,能走得快一点;我们小孩吆喝根本不顶事,就是慢悠悠地走,真拿它没有办法。
石磨使用时间长了,上面的石纹就被磨平了,磨粮食就非常慢。这时候,村里人就需要请走村串巷的石匠重新凿刻。石匠来了,有的给管一顿饭,有的给拿点东西作为报酬,从没有争多论少的事发生。经凿刻后的石磨沟深锋利,又恢复了往日的磨面速度。
那时每到春节,乡亲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石磨和磨坊贴上“五谷丰登”“福满人间”等大红字,在磨眼里放酒烧香,感谢石磨一年来的辛劳,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如果谁家生了小孩,在过满月时也忘不了到石磨坊烧香磕头,保佑母子身体健康。
石磨是人类发展的象征,是历史足迹的缩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石磨早已被现代化的面粉机所代替,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