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甘当群众健康“守门人”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王三合
  “刘院长,我老伴今天身体不舒服,你快来看看……”
  “还有哪里不舒服?我马上过来……”
  7月9日,骄阳似火,中午的天气格外炎热。刚忙完东湾村群众体检,准备吃午饭的西安市临潼区穆寨街道卫生院院长刘海峰接到业池村刘治民的电话,便急忙和卫生院巡回医疗小组又一次颠簸在出诊的路上。
  从20岁走出校门背起药箱的那一刻起,刘海峰在“乡村医生”的道路上已经行走了21年。对于他来说,群众健康无小事,这样随叫随到为群众上门服务早已是常态了。
  “行医就是行善,能够为老百姓治愈病痛,提供健康服务,我打心眼里高兴。”刘海峰说,作为乡村医生,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最大的信任和褒奖。
  在全省推进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中,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承载着一方群众的生命重托,而乡村医生就是群众健康第一线的“守门人”。
  骊山深处,山路崎岖。临潼区穆寨街道7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11153名群众就分布在这片青山绿水间。而这里也是临潼区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重点区域之一。
  2008年,刘海峰担任穆寨卫生院院长,责任更大了,担子也更重了。刘海峰说,穆寨卫生院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以前,周边群众都不愿到穆寨卫生院诊治,“看病难、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普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众也不少。
  刘海峰清楚地记得2009年的一个深夜,杨南湾村有个患者打来电话救助,放下电话,刘海峰就背上医药箱,摸黑走了七八里山路,上门为老人看病。
  “当时刚刚下过雨,路上湿滑,不小心崴了脚。”刘海峰咬牙走到患者家里,给病人用了药,患者病情缓解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脚踝肿得比鸡蛋还大。
  也有人劝刘海峰到外面发展,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了。“这里就我一个医生,如果我走了,看个感冒、拿个药,村民还要走远路。”作为当时卫生院唯一的中医医师,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医者仁心,刘海峰在四里八乡渐渐有了名气。
  在穆寨工作的12年间,刘海峰不断学习充电,同时利用各类资源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愣是把一个无人问津的乡村卫生院变成了群众家门口的惠民卫生院,让当地老百姓不再为“看病难”发愁。
  为打通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让乡村医生真正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临潼区通过建立区域“医疗共同体”帮扶基层卫生院,引导医疗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向山区和偏远街村流动,保障基层群众病有所医。
  仅2020年,临潼区就为28个乡镇卫生院提供105个专业技术岗位,选派优秀专业人才14名到上级医疗机构学习,101名优秀人才到基层服务。
  “现在常态化开展巡回医疗服务,让每一名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刘海峰说,穆寨卫生院新开了预防接种诊点和健康体检点,以村为单位建立了3个家庭医生团队,为村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健康指导等工作,实现区、街、村医疗人才资源共享,让群众就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
  目前,在临潼区还有402名乡村医生和刘海峰一样活跃在医疗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努力为老百姓的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增色添彩。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