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泥土的芬芳


第五建平
小时候听爷爷讲土地是懂感情的,你对它真心,它就会对你好。那时候小不懂此话的意思,认为爷爷在说瞎话哄人。脚下的土地怎么会懂感情呢!它是会哭还是会笑?我在地上跺几脚,也没见它把我怎么样呀?
中学毕业,我就离开了村子,从此几乎听不到有关土地的话题。偶尔听到也是城里房价飙升与土地涨价有关之类的话语,从没有人谈及与土地的感情。
前不久的一次文学研讨会上,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奔到我面前激动地说,会前他去了我的家乡。没等我问缘由,他一脸谦敬地说,旬邑人对土地的那份纯情与热爱是语言和文字无法形容的,一路上看到的耕田平整如镜,让人惊讶。
检索儿时的记忆,还真是这样。记得母亲曾说过: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对待土地可不敢有半点虚假,到时吃亏的只有自己。细品此言,不仅真实,而且富有哲理。
小时候跟随爷爷去田间玩耍,他总把我放在地头不让踏入苗区,说小孩进到田里土地爷会生气,它一生气就会从地底下钻出来咬小孩的脚指头。爷爷还说村东头的瘸子就是小时候不听大人话进到田里被咬的,三十多岁了连媳妇都找不到。吓得我老老实实地站在田埂边不敢越雷池半步。田间劳作的大人看到还夸赞我听话懂事。现在想起还真有点好笑,其实爷爷是担心我入田踩到秧苗。
家乡人对土地的热爱与认真劲,可与对自己孩子的那份真情媲美。下种前,他们会将田地翻耕三遍——
第一遍深翻。将下面的“生土”翻上来盖在乏力的“熟土”上,让上茬庄稼耕种的土质重新埋入底下。这样不仅补充水分,还能吸收作物残羹沤出的营养。家乡人将这一程序叫作“眠地”,意思是让生长过作物的土地睡觉休眠。
第二遍是地。是北方农村的特殊农具,是曰字形的木框下装了两排或三排月牙刺,劳作时人或牲畜在前面拉。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弄碎深翻时残留的土块;二是将“生土”下面沤不了肥的作物残羹及影响作物生长的杂物清理出来,保持土壤的干净与质朴。
第三遍是翻耕。下种前都要施肥,但所施肥料都在地表。此时的翻耕是将上面施过肥的“生土”与翻下去的“熟土”搅拌均匀。这样既形成土层的更替,又保持了土质的肥沃。
耕地被翻过三遍后,面包一样松软的土质谁还舍得踩上去呢!每年播种季节,正如朋友所看到的那样,几十公里的平原上,耕地像一块块装了新棉花的被子一样平整如镜,让人感到亲切又温暖。
别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其实下种前的这些辛劳只是做完了耕种的基础步骤。为了让种子在泥土里更舒服地发芽,还得将地耱一遍,有时耱好几遍,使土壤平坦、水分营养均衡。这样既可保墒,还可保持作物生长期的统一性。
待到作物出苗后,庄稼人如同呵护孩子般去捡苗、除草、二次追施肥、打药、浇水等等,可谓关爱有加,无微不至。若有谁家的地里长了杂草或怠慢了自家的土地,定会有人站出来指责。大家认为对土地的不真诚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这样的人丢的不是他一个人的脸,是整个村子及原上人的脸。
土地对农民而言,是希望、寄托、挚爱,是每天都在过的日子。用爷爷的话说,闻不到田间的泥土味,全身上下都不自在,因为自己的生命是与这种芬芳绑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