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一路青山到延安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退耕还林20年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赖雅芬
  “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只缘退耕还林好,一路青山到延安。”这是北京的一位林业专家看到延安现在的“高颜值”时,即兴写的一首打油诗。
  曾几何时,延安黄沙弥漫,满目荒凉,过度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贫瘠,老百姓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20世纪90年代末,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确定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16字方针。
  经过延安人民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昔日的黄土高原逐渐披上了绿装,延安的山水变得清新秀美起来。现在,无论是从西安到延安,还是从延安到志丹、吴起、延川等县,一路都是漫山遍野流动的绿。穿梭在陕北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放眼望去,满目葱茏。一道道山梁犹如青黛色的巨蟒起起伏伏,隔不久就有清澈的小溪小河静静地流淌。
  在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延安市退耕办)提供的卫星遥感图上可以看到,从2000年的“半黄半绿”到2010年的“一片碧绿”,再到如今的“整片深绿”,时间的刻度显示出这片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艰辛历程。
  延安的绿色来之不易。与“插个树枝就能活”的江南不同,为了种树,延安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春秋两季是一年中种树的季节,而天气这时候往往还冷。在延安黄河两岸的白于山区,为了在陡峭的山崖上种树,农民们会把树苗放在身后的背篓中,匍匐着身子,手脚并用地爬上山梁。“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农民不仅要来回多趟背树苗,还要在几乎直立的山崖上挖坑、种树。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个干馍。”吴起县南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闫志雄说,“在延安这样干旱缺水的地方,种树很难一次成活,需要经过三年中五六次的补种,树才能长起来。所以,一片林子中的树木高低错落,粗细不一。”
  8月13日,坐在南沟村宽敞明亮的大会议室里,闫志雄回忆道,当时的吴起是出了名的贫瘠、贫困,自然条件特别恶劣。随便刮点风,满山遍野都是黄土,眯得人眼睛都睁不开。那时候,周围的山几乎都是光秃秃的,去山上种树,一棵能遮阴的树都找不到。“下一场山雨褪一层泥,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常常连播下的种子都收不回来,每家种几十亩地,却可能还饿着肚子。”过去,对于闫志雄来说,满是苦涩。
  改变,发生在退耕还林之后。从1999年开始,闫志雄带领村民们量地退耕、上山种树。“最初,大部分村民不愿意,害怕退耕之后断了口粮。”闫志雄说,“直到当年年底,国家的钱粮补助兑现,农民这才吃了‘定心丸’,开始大面积栽树。”
  几年之后,南沟村周边的树林逐渐长了起来。看着眼前的这些林子,村民真正感觉到,以前的南沟村彻彻底底改变了。“当年裸露的黄土山峦上,如今山桃、山杏、刺槐长得郁郁葱葱,600多亩山地苹果即将进入盛果期。从村上的烽火台向四周眺望,蓝天白云下青山环绕,绿水依傍,记忆中的泛黄底色早已无迹可寻。”现在,对于闫志雄来说,尽是甜蜜。 
  封山禁牧从吴起开始,退耕还林从延安走向世界。南沟村的变化可以说是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来的生动缩影,很多像闫志雄一样的延安人以执着的“延安精神”改造河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这块红色圣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延安市退耕办副主任白志刚告诉记者,自1999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7万亩,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46%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昔日的黄土高坡已经全被绿色覆盖,春秋季节不再是尘土飞扬,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乡野村落野生动物明显增多,主要河流泥沙含量大幅下降。
  “在卫星遥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绿色的分界线,与行政边界相吻合,标志着‘绿色延安’已经形成。”白志刚欣慰地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